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外推预测、理论预测和直觉预测的方法论基础。
【答案】预测的方法论根据是一系列用来建立对现有的或新的政策、新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参与者行为的似真性假定数据。预测方法论的主要基础有趋势外推、理论假设和灵通判断三种。
(1)趋势外推(外推预测)
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了事件的进程。趋势外推的根据是归纳推理,即一种从特殊的观察陈述到一般结论的推理过程。在趋势外推中,我们通常是从一系列时间的序列数据开始,把过去的趋势推断到未来,然后寻求有助于证明这种推断的规则和假设的帮助。
(2)理论假设(理论预测)
理论假设是系统地建构了的经验上可以检验的系列定律和命题—它们基于另一个(些)事件而做出一个事件出现的预测。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性的,其特别作用是解释和预言; 它们以演绎逻辑为基础,即一种从一般的陈述、命题或定理推出一系列的信息或结论的推理过程。
(3)灵通判断(直觉预测)
灵通的知识指经验、见识、灵感、直觉一类的知识,而不是靠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得来的知识。这种判断通常是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所表达的,并被用于理论或经验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场合。专家判断,通常以回溯逻辑作为基础,这是一种从关于未来的论断开始,然后向后追溯而推出支持论断的必要信息和假设的推理过程。
2. 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
【答案】综合政策分析家的观点,政策分析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步骤:
(1)问题界定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市长和政策分析家面临的问题是对城市中心地区的一块土地采取什么措施,这是问题的浅层次陈述,关键是通过对这块土地的处理能够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案例中问题界定转化为通过对土地的处理,实现城市税收的增长和交通状况的改善。
(2)标准设立
本案例中,主要涉及到对土地经济价值的利用和发挥,可以使用成本一收益的方法。即对这块土地的处理的各种方式中,哪种方式付出的成本最小,产生的收益最大; 同时,另一个标准是改善城市的公共交通,方便居民的出行,以增加政策的可接受性。
(3)方案搜寻
案例中对该土地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建设停车场; 第二种是招标拍卖; 第三种是
拖延一段时间再来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4)结果顶测
三种方案都能产生一定的益处。第一种方案建设停车场,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增加城市的停车位; 第二种方案可以获得土地出让的收入,政府操心少,同时地块被写字楼开发商建设成写字楼后,政府可以获得城市财产税的收入; 第三种方案有利于搁置暂时的争议,进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有利于审慎地作出决策。但这都是预测,最终的结果还得看力案实施后的结果。
(5)方案抉择
作为城市的高级政策分析家,最能体现其政策分析水平的就在于方案抉择。现将三种方案的净收益计算如下:
第一种方案:停车费:7000×7×365=1788.5(万); 零售税:42000×7000×4.5%=13230(万); 成本:建设管理费=7000=800×(980+90)万=9362.5万; 拆迁费:28万,净收益=停车费+零售税-成本=5628(万),同时由于该地块周边是文化、购物和商业区,建设大型的停车场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
第二种方案:土地出让的收入+城市财产税远小于第一种方案,不可取。
第三种方案:拖延时间容易导致问题悬而未决,不利于交通状况的改善。
(6)政策执行与监测本案例中,建设停车场的政策只有在政策执行中得到很好的执行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起到缓解交通状况的目的,因此,应制定政策执行方案,通过招标选择合格的建筑商建设停车场,将停车场的管理外包给有资质的私人公司管理,在建设停车场的各个环节上实行监事制度。
(7)结果评估
建设停车场的政策在建设过程中,应半年一评估,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建成后,对停车场的运营应一年评估,确保运营的效益,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改进政策的实施效果。
3. 什么是垃圾桶模型?
【答案】垃圾桶模型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科恩、奥尔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该模型认为,组织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1)垃圾桶模型的特征
①目标模糊。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这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日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
②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
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③流动性参与。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即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2)垃圾桶模型的四股力量
垃圾桶模型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
①问题。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a.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 b. 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 c. 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②解决方案的速度。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另外,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则尚待观察。
③决策者参与。决策参与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时某地开会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或官员,有可能学术界、舆论界、民间团体,乃至一般老自姓,也会加入某一政策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而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也是决策能否制定的关键之一。
④决策的机会。金顿将组织的决策时机称为“政策之窗”。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趁热打铁,决策就可定案; 如果机会一失,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
4. 应如何划分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
【答案】综合政策分析家们的观点,可提出一个包括如下八步的政策分析过程模型: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抉择、政策执行与监测、结果评估和政策变迁。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界定
政策问题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情况或“事实”,而且也是一种感知活动的过程,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观)。决策者所面临的往往不是一个既定的问题,必须首先界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现问题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问题界定的过程中,要注意被分析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联,把所有问题看成一个整体,把被分析的问题看作所有问题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放在问题系统中去加以考察。
政策分析过程中的问题界定这一阶段的任务:
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来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分析者应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该能够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该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问和资源。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可能要加以界定,这就出现问题的重新界定任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