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619社会学理论基础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过度整合,个性的极端退化所导致的自杀。一个群体或社会,如果整合程度过高, 会造成利他型自杀率上升。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

2. 社会解组

【答案】社会解组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下降,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它建立在涂尔干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3. 利己型自杀

【答案】利己型自杀是指由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4.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二、简答题

5. 简述布希亚关于“拟象社会”的观点。

【答案】(1)拟象

①从初民社会到现代社会

布希亚看到一个符号交换的社会过渡到缺乏真诚、以拟象作为特色的现代社会。拟象是虚假的,世界将逐渐由拟象控制。那些具有符号交换特色的真正文化世界是令人着迷的、是很神奇的。充斥拟象的现代社会没有这种神奇和令人着迷的能力。与充满真诚的初民社会相比较,拟象的世

界是完全不具有吸引力的,是可耻的。

②拟象

当世界通过拟象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这种超真实就是“拟象”。

③拟象与再现

拟象与再现相对立。再现来自于符号与实在的同一性原则;拟象来自于对作为价值的符号的彻底否定,来自于对每一种指称加以颠覆和宣判死刑的那种符号。在再现中,“符号”总是指涉某物、掩饰着某物;而在拟象中,“符号”无物掩饰。

④拟象的世界

拟象的世界是一个由模型不断地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在那里,在电视和传媒的“符号”之下,在消费和娱乐所主导的行为模式的“符号”之下,一切都变得既是分离的又是毫无差别的。

(2)拟象秩序

①布希亚把迪斯尼乐园视作是拟象秩序的一个“完美模型”,是拟象社会的缩影;

②在迪斯尼乐园的每个角落,美国的客观性图像被绘制出来,所有的价值都被这缩影和漫画故事所提升。迪斯尼乐园里的美国模型甚至比社会世界中的真实美国还要真实,以至于仿佛是美国愈来愈像迪斯尼乐园了。

(3)内爆

①内爆的含义:指事物的边界的消退和各式各样事物崩溃在一起,这是与“区别”相反的“去区别化”;

②内爆的世界:布希亚的后现代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剧烈内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政治差异、那些曾经自治的社会及文化领域都分崩离析,消除了原先定义的边界和差异。在仿真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性和所有社会的东西都内爆在一起。这样一来,经济就基本是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些领域构成。艺术这一原先曾经是一个潜在着差异和对立的领域,现在也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理论曾一度重视的社会事物原先的边界和结构发生了飞速的分解。

(4)超真实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后现代世界也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在其中,娱乐、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提供的经历比乏味的日常生活景象更紧张,也更诱人。超真实的领域,人们所处的情况是个体面对着压倒一切的形象、编码和模型的浪潮,它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塑造一个个体的思想或行为。

(5)对社会理论的贡献

布希亚对于模拟和超现实的分析构成了他对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模拟”这一范畴为激进的社会批判的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而“超现实”这一概念是对媒介、控制论和信息社会进行社会分析的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以前,人们相信媒介可以再现、反映和表征现实,而现在,媒介

正在构成超现实,一个新的媒介现实,其中现实已经从属于消融现实的表征。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这是一个引向意义的瓦解以及媒介与现实之间差别消除的过程。

6. 简述新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答案】(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亚历山大是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功能主义及社会学理论传统作了诠释与重建。

(2)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有:

①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其中,亚历山大批判了帕森斯理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主张在“后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基础上重建多维度的理论框架。新功能主义者还重新解释了帕森斯理论,以此矫正反功能主义的偏颇。

②对19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的流派保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针对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等理论的微观分析,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斯的行动理论来综合其理论,并探索微观个体行动和宏观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对宏观社会学领域的冲突理论,新功能主义主张在保持帕森斯“规范秩序”的前提下,强调对权力、战争、强制、冲突等问题的分析,并把社会变迁分析纳入帕森斯的“分化”理论中。

③新功能主义重视非经验因素对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亚历山大从后实证主义观点指出,非经验因素对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样是重要的,尤其是对社会科学来说。

④以后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而传统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亚历山大从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经典”的中心地位做了新的说明。他认为,传统的经验主义者观点是基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并过分强调了知识发展的经验积累性。

⑤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新功能理论倡导者除了具有共同的理论传统外,在许多问题上持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之第一阶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观点,在话语分析上是全新的,决非是对帕森斯观点的简单复苏。他发挥得多而继承得少,且融合了以往不同学派的观点。

7. 怎样理解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基础的方法论意义,他是怎样根据这个观点反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

【答案】(1)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基础的方法论意义

①哈贝马斯所界定的兴趣的内涵:

a. 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或目标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或某种事物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