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4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冲突
【答案】社会冲突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需要、利益、价值观念的差别和对立而引起的相互反对的社会互动行为。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合作过程都同时伴随着与之相对立的冲突过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合作与冲突、吸引与排斥这样一些矛盾的统一体。
2. 结构二重性
【答案】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 哈贝马斯
【答案】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4. 个人魅力型统治
【答案】个人魅力型统治是指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统治类型。韦伯认为,这必须包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个人魅力型统治或权威往往伴随着社会革命运动而出现。这种权威的性质一般是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的秩序。
二、简答题
5. 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区分依据及其内容。
【答案】(1)“社会行动”的区分依据:
社会行动(包括不为和容忍)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其他人”可能是单个个人和熟人,或者人数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2)“社会行动”的内容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工具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②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③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④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6. 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案】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涂尔干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 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它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由此产生的分工是一种病态的强制分工。强制性分工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c. 不协调分工
不协调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2)社会分工的原因
涂尔干在确定现代社会中分工发展的原因时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他认为分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扩大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人口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
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
②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7. 如何评价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答案】(1)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思想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从方法论和研究对象角度上对社会学作了有意义的界定,对社会学研究专门化和制度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形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很少被后来的社会学家继承,是因为形式社会学对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描述过于抽象。齐美尔对于形式的特别强调,导致他所提出的形式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些形式关系所具有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特征,更多地成为精神理解和思想的产物。
(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虽然论及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但他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把人们的相互作用看做是社会的实在,而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过程,是“某种发挥作用的、使个体不断感受的东西”。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学术贡献和方法论创新?
【答案】(1)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①场域的概念:场域是贯穿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各种层面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②场域的构成要素:网络、位置和构型
a. 网络是从网络结构理论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网络结构理论用这个概念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都解释为关系网,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通过信息沟通、交往互动和社会资本的占有,利用、创生、展开、涉取和改变着各种社会网络及其资源。
b. 位置有二层含义:
第一,位置是客观的,它是场域中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结,在同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行为选择的关系中,位置起着客观前提或社会规定性作用;
第二,位置含有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