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认知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空间
【答案】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 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 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 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 那么, 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 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二、简答题
3. 假如你听到一个尖锐的高音, 它使你想到电火花, 这种体验可以用哪个词表示?
【答案】联觉。
4. 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含义及主要区别。
【答案】(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含义
①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 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是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又称自动记忆。内隐记忆能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 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 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②外显记忆是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 主动搜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影响, 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 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言语描述。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区别
①信息加工水平(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的效果, 但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明显;
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一般内隐记忆的消退速度比外显记忆慢, 外显记忆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内隐记忆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③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的成绩随识记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但内隐记忆则不受其影响;
④感觉通道的改变会影响内隐记忆, 但不影响外显记忆。加考比等人在研究中发现,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 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 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⑤外显记忆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 但内隐记忆很少受到它们的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说明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5. 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有用?
【答案】(1)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定位记忆法, 挂钩词记忆法, 关键词记忆法, 组织化图式和首字母缩写词等记忆方法。
①定位记忆法是在想象中把待回忆的项目放在熟悉的地标上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②挂钩词记忆法是以一组词汇作为“挂钩”, 将需记忆项目“挂”在这些词上, 通过需记忆项目与词汇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记忆效果。
③关键词记忆法是学习外文单词时常用的方法。将已熟悉母语单词的发音和外文单词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心理表象, 借助该表象的链锁作用记忆单词。
④组织化图式是一种根据语义分类来组织信息, 然后把语义分类作为回忆的提示线索的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⑤首字母缩写词记忆法主要是利用首字母的明显记忆线索来提高记忆效果。
(2)这些记忆法之所以有用, 关键在于将需记忆的陌生信息系统地组织到有具体意义的已有知识网络中。
6. 为什么把逻辑称作“思维的科学”?
【答案】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思维的形式, 即思维逻辑形式。逻辑学作为人们进行思维所必须运用的思维工具, 是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的, 它对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但水平有很大差异。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 对知识的理解越透, 掌握的越牢固, 运用得越灵活。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 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知识。学习逻辑学, 可以帮助人们根据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实知识, 经过正确的推理, 推出新知识, 这是认识世界所不可缺乏的逻辑环节, 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必要条件。
(3)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思想。思维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维合乎逻辑, 表达才能清楚正确和鲜明生动。
(4)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 处理众多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7. 与模式知觉有关的重要问题有哪些?
【答案】(1)当人能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 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就是模式识别。人的模式识别可看作一个典型的知觉过程, 它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多个理论观点试图回答认知过程是如何来解释我们对视觉模式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能力, 包括:
①格式塔理论:模式识别建立在对刺激的整体模式的知觉的基础上。完型中组成部分的意义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意义。
②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识别开始于模式的组成部分(自下而上), 所有的组成部
分集合起来后, 才识别出整体模式。反之, 也可能是识别整体后才对其成分进行识别(自上而下)。
③模板匹配:对感觉刺激和相应的内部心理形象进行匹配, 从而产生模式识别。
④特征分析:对输入刺激的简单特征进行分析, 从而产生模式识别(类似于自下而上加工)。 ⑤原型理论:将知觉到的模式与简约的或理想的心理模式进行匹配。从而产生模式识别。 ⑥形状知觉:将从多种理论观点来分析模式知觉。
⑦专家的模式识别:将分析多个领域的专才的模式识别。
8. 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 事后的误导性的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答案】Loftus 和她的同事们(1978)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 然后转弯, 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 交叉路口处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这些幻灯片呈现之后20分钟~一周, 让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或者包含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 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 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 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 一张上面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 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 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 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 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 事后的误导性信息, 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三、综合题
9. 请比较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 )和先天论者(nativist )关于语言获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理论观点。什么是交互作用论者(interactkmist )的语言获得观以及这类学者在哪些方面对前面两类理论不满意?
【答案】(1)行为主义者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中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强调强化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并认为语言的活动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根据刺激一反应连接将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
a. 直接刺激物引起直接反应阶段;
b. 词的刺激物引起直接反应阶段;
c. 直接刺激物引起词的反应阶段;
d. 词的刺激物引起词的反应阶段, 标志着语言的获得。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 环境因素, 特别是即时的刺激和强化对语言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是环境中各种刺激控制和影响了儿童的语言行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