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复试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整体优先效应
【答案】当要求识别整体时, 局部特征的性质, 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 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 当要求识别局部时, 整体特征的性质, 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 就会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 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2. 内隐记忆
【答案】内隐记忆任务是无意识回忆。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 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 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
二、简答题
3. 简述巴特利特的研究中发现的人们重构故事的三种扭曲方式。
【答案】巴特利特与艾宾浩斯一样是记忆的早期研究者, 与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以避免个体先前经验对记忆的影响不同, 他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对记忆进行研究。他的研究发现读者重构的故事与原著相比通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发现的扭曲涉及三种重构方式。
(1)趋平:即读者简化故事;
(2)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3)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被试自己的背景或知识。
另外, 读者在重构的故事中用自己文化中的熟悉词汇代替原文中不熟悉的词汇, 并删除他们不熟悉的观念。
因此, 巴特利特指出, 任何的学习和记忆都是在人们已有图式(即在人们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 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 使之更适合于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 或者说更适合人们已有的图式。
4. 双重记忆模型的证据有哪些?
【答案】20世纪60年代沃和诺曼(Waugh&Norman, 1965)借用了詹姆斯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 提出了两种记忆模型, 这使记忆研究的方向发生了巨大转折。两种记忆说不仅使用詹姆斯记忆二元论思想把记忆区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种系统, 还对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认知操作进行了分析。
(1)实验证据——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①实验方法
Waugh 和Norman 探寻了存储于初级记忆中的项目的去向, 他们采用包含16个数字的列表, 以
每秒1个或每秒4个数字的速率读给被试听。第16个数字(又称“探测”数字)是一个重复数字, 它先前曾在第3、5、7、9、10、11、12、13或者14的位置上呈现过。探测数字会伴随一个纯音而出现, 被试要以该数字为线索, 回忆该数字初次出现时紧邻其后的那个数字。一个典型的数字序列如下:79512938046370602(纯音), 本序列中, 正确的回忆应该是9(在数字2首次出现之后的那个数字)。在该例中, 在初次呈现和探测数字呈现之间共有10个项目会产生干扰作用。
②实验结果
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 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表明, 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
③结果解释
由于被试不知道将会根据线索提取哪一个项目, 他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任何一个数字并对其加以复述。每秒呈现1个或4个数字, 其目的是确认遗忘究竟是由于消退还是初级记忆中的干扰。如果遗忘是由消退(decay )所导致的, 那么慢速呈现(每秒1个数字)的回忆成绩将会比较低;如果遗忘是由初级记忆之中的干扰所致, 那么在不同的呈现速率下回忆成绩将不存在差异。
④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 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5.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又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
【答案】(1)短时记忆主要采取的编码方式是听觉编码, 也有部分的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顺序系列检索(即信息被相继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和平行同步检索(即信息被同时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Sternberg 范式就是顺序系列检索:该技术是指一个系列扫描任务, 它向被试呈现诸如数字等一系列项目, 每个呈现1.2秒。这些项目会被记录到被试的短时记忆中。完整的系列组成了一个记忆集合。当被试确信自己已经记住了这些项目, 他/她便按键。随后呈现一个探测数字, 这个数字与被试即时记忆集合中的数字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被试的任务就是报告数字是否属于记忆集合。每次试验都包含一个不同的记忆集合。实验者可以在1个到6个项目之间选择记忆集合的大小, 因为它们都处于被试的即时记忆范围内。结果发现, 被试基本不会答错, 主要的数据形式是从呈现探测项目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时间。反应时反映了搜索记忆所需要的时间, 也可能作为描述短时记忆结构及其信息提取法则的基础。记忆集合越大, 所需要的反应时间越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量越大, 获取信息所需的时间越长。
6. 结合生活论述思维的过程。
【答案】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观念里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 把整体包含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综合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人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分析开始的。在简单的认识里, 分析综合是认识的开端。通过简单的分析、综合完成的活动, 是最简单的思维形式。复杂的分析、综合表明, 分析是从整体各部分、各属性的联系中进行分析的, 综合是对各部分、各属性的联合, 是通过分析才达到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把抽象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就是概括的过程, 概括得出概念, 概念是以词来标示的。概括是以比较为前提的。概括有不同的等级水平。初级概括是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 它只能抽取事物的外部共同特征, 作出形象的概括。例如, “树”是从一般表象得出的具体概念。高级概括以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前提。被抽取的特征本身就已经是以概括的形式被思考着。科学概念和规律是高级抽象概括的产物。在高水平概括基础上所作的分类和归类的过程叫作系统化, 通过这个过程能得到系统化的知识。应用概念和命题去解释具体事物的过程叫作具体化;以举例和图解去说明原理, 就是具体化的表征。
7. 追溯一下从计算用的机器到现代人工智能程序的历史。
【答案】(1)计算用的机器:
①最早的版本是算盘, 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
②早在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50年)记录其用途之前, 古埃及人就发明了一种使用鹅卵石的计算器。古希腊人也有类似的装置, 古罗马的作家则记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计算器。
③大约在1663年, 一位默默无闻的德国天文学家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发明了一种自动数字计算器。
④法国哲学家、微积分之父帕斯卡(1623, 1662)发明了只能做加法和减法计算机。
⑤17世纪70年代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做乘法和除法的机器。
⑥Charles Babbage(1792—1871)发明了差分机, 该机器能进行包括条件转移在内的编程操作。
⑦20世纪40年代, 那时发明了诸如UN1—V AC (通用自动计算机)、ENIAC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等用于军事上的真空管计算机, 可使常用的冗长乏味的数学计算变得快捷。
(2)人工智能发展历史
①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智能界, 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数理逻辑和关于计算的新思想。数理逻辑学家Frege , Whitehead , Russell 和Tarski 等人的研究表明, 推理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加以形式化;Church 、Turing 和其它一些人关于计算本质的思想, 为人工智能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1956年夏季,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 mouth)大学举行, 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会议上MarvinMinsky 的神经网络模拟器、JohnMcCarthy 的搜索法, 以及Herber Simon和Allen Newell的定理证明器是三个亮点。会议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