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白居易生存哲学简论

关键词:白居易,生存哲学,儒,释,道

  摘要

  白居易主要生活于八世纪末(772年出生)到九世纪中期(846年 去世),这个时期,传统儒家的古典音调,不单为佛教的精神阴影所遮掩,而且 为道教的浪漫色彩所平衡。本文即从这个大的历史文化环境着眼,并结合白居易 的生平行迹,对其生存哲学的思想渊源和实践体现进行了探讨,并力图在立体的、 条分缕析的考察基础上,把白居易还原成历史中真实的、或者说更接近于历史中 真实的白居易。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白居易生存哲学的思想渊源与内在理路。 首先,作为“仆本儒家子,待诏金马门”、“上遵周孔训”的白居易,从贞元 十五年(799)乡试开始,经礼部省试、吏部铨试,到宪宗元和元年(806)应制 举,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登第。科举考试中捷报频传、连登三第的荣耀,迎来 了白居易人生中的巅峰体验。此时的白居易,意气昂扬地高唱着“丈夫贵兼济, 岂独善一身”的政治凯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因此,作为一名经过科举制度 严格训练和挑选而成长起来的科举官僚,研究白居易的思想渊源与内在理路,首 先从白居易与科举考试的关系,尤其是白居易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辞赋诗文创作作 为研究起点,应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从这个逻辑起点开始, 我们会看到,白居易儒家思想的文本资源主要来自《礼记》、《周易》、《论语》、《孟 子》及《诗经》等。当然,生活在具体时代中的人,他不可能不受家庭和时代潮 流的影响,因此在考察白居易的儒家思想时,绝不能忽视其“世敦儒业”和中唐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白居易诗文创作的考察,我们也会看到,白居易道家思想的主 要文本资源则来自《老子》、《庄子》,而道家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则主要是受了 魏晋风流的影响,但其道教信仰则无疑应归功于道风盛行的时代思潮,以及《周 易参同契》与道友们的引导和诱入。 另外,作为“通学大中小乘法”、“礼彻佛名百部经”的白居易,佛、禅信仰 的文本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像《维摩》、《楞伽》、《涅槃》、《法华》等,无不在 他的视域当中,这样,加上时代习气与僧朋禅友的影响,共同造就了“似处非处”、 “在家出家”的香山居士形象。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白居易一生行迹的纵向考察,从儒、释、道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了白居易的生存哲学的实践形态与外在表现。 众所周知,白居易生活所处的时代,安史之乱所留下的隐患,就像一场恶疾 一样,时刻缠绕在唐王朝的身上,让其不得不在沉重中挣扎、奋斗。锐意进取的 唐宪宗,迎来了政局的渐趋稳定与巩固,中兴之梦的理想有了现实的基础。因此, 特殊时代的特殊要求,激活了正直士子们参政预政的热情。白居易就是在这样一 个特殊的时代,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入仕欲荣身, 须臾成黜辱。”元和十年的江州之贬,让诗人充分体验到了仕途的险恶和无奈, 于是宦情大减。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闲职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 此时,在对其向往的生存哲学“中隐”作出理性总结的同时,儒家有为政治理念 完全淡化。此后的人生,白居易基本上就是在东都洛阳的诗酒风流中度过的。 白居易接触道教并对其表现出信仰的热情,从时间上来说,是很早就开始的。 但是,对道教的态度,白居易从一开始就徘徊在信仰与怀疑之间,始终抱着一种 理性、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来回应道教的种种虚妄。不过,白居易也和其他中唐 士人一样,并不因为顺应经邦济世的要求排斥道教,就完全放弃个人对道教信仰 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前生应是一诗僧”、“交游一半在僧中”的白居易,他经常以高调的 姿态表达自己对佛、禅的自信乃至自负。至于白居易的佛、禅信仰,我们大致可 以把其归为三层:即理论兴趣层、功利实用层和虔诚信仰层。不过,有必要说明 的是,这三层境界在白居易佛、禅信仰的时间段上虽有比较明显的界限,一般而 言,理论兴趣层是最早形成的,接着是功利实用层得到突出强调,其后才投入虔 诚信仰层。不过,三个层面又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三而 一,一而三的统一在白居易的佛、禅信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