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西方社会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法

【答案】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它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在使用历史方法时,要求人们具有历史进化的理论和思想,也就是说,需要用孔德关于人类智力和社会发展的二阶段的理论作为指导。

2. 人际互动

【答案】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

3. 功能替代物

【答案】功能替代物是指,可供选择的某种功能需求的替代产物。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存在着可供选择的功能替代物,跨文化研究可以清楚地证实这一点。由于提出了功能替代物的概念,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对特殊结构的需求这两个概念被清楚地区别开来,从而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

4. 小城镇研究

【答案】小城镇研究,是林德夫妇的主要成就之一,林德夫妇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城镇用作实验基地,阐释其普遍意义。他们关于“中镇”的研究开创了“当代生活的社会人类学”。现在,林德的中小城镇的研究已普遍地被认为是美国社会学的经典作品,其中所使用的方法也在欧洲被多次仿效,它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还在继续。

5.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6. 功能分析范式

【答案】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对功能分析方法的完善,它包括一组精确的概念和研究方案,这些概念和方案揭示了在进行功能分析时应牢记的而为以往功能主义者所忽略的最重要的方面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能在经验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范式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但它为提出严谨的、可以由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7. “镜中之我”

【答案】“镜中之我”是指每个人都是通过观察其他人对自己行动的反应,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对自我的认识。“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库利将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称为“反射的自我”或“镜中之我”。

8. 三类参数

【答案】第一类异质性,指在一个社会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各个不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一类不平等性,指在一条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三类相交性,指在社会结构中几条地位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态,分为重合、部分相交、完全相交几种情况。前两类参数是单维参数,它们描述一个社会的人口在某一方面的分布状况。第三类是多维参数,描述一个社会人口在几个方面的共同分布关系。

二、简答题

9. 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如何?

【答案】(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

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思想来源:

①经验主义

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

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

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

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10.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分析的异同。

【答案】(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的思想

①马克思的阶级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是“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 阶级关系首先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对抗性的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②韦伯的阶级思想

韦伯对社会阶级作了更加细致、具体的分析。他的社会阶级分析包括阶级、地位团体和党派三个方面。韦伯的“阶级”指具有相同经济地位的人群; 党派,指能够保障领导者权力、维护其成员的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合体; 地位团体,指靠继承而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2)两者之间的异同

①两者的相似性

他们都认为“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和社会的经济生产有关,二相似的阶级在社会中有着种种的相似性,例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共同的利益。

②两者的差异性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和“阶级关系”都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人类社会将会进入无产阶级时代,那时候“阶级”和“阶级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韦伯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一种完美、无冲突、和谐的境地,他认为那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11.简述林德夫妇的小城镇研究。

【答案】(1)对小城镇研究的原因

①由于林德本人的某些个人因素。他对社会学了解很少,更多地依据人类学的成果,这使得林德夫妇成为最早应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现代西方城市的学者。

②林德研究的出发点是很实际的。他是神学院的毕业生,因此他对一般美国城镇的宗教礼仪甚感兴趣。他曾任《出版周刊》主编,当过官员,在社会人类学的影响下,他决意分析北方社区的态度和风俗,从而产生了关于这类社区的最全面的专题论文。

③海伦本人在纽约的萨拉·劳伦斯学院教书(1929-1964),婚后,在丈夫的影响下对小城镇研究逐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实地调查,合写了《中镇一一现代美国文化研究》(1929), 《过渡中的中镇一一对文化冲突的研究》(1937)。他们关于“中镇”的研究开创了“当代生活的社会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