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外国社会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层研究
【答案】社会分层的研究,是沃纳和他的合作者对麻省小城镇纽伯里波特的详尽研究。沃纳的《扬基市系列》一书开创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索,是沃纳在实地调查初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
2.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3. 科学分类
【答案】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①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 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 ③化学,研究化学现象; ④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 ⑤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4. 社会压制模式
【答案】社会压制模式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其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①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②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③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④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但它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给予极大关注。达伦多夫正是在社会压制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冲突理论的。
5. 社会子结构
【答案】整体社会结构是由各个子结构组成的,社会结构参数也是由社会人口在子结构内部及子结构之间的分布关系共同确定的。所谓子结构指的是社会中某一地区的人口在多维空间的地位分布。因此结构分析可以深入到子结构内部和各个子结构之间的结构参数的性质、变化及其对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影响。显然,在子结构内部,社会成员之间的接触机会大于子结构之间的接触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推出三条新定理:
如果一个社会的异质性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子结构内部的异质性而不是子结构之间的异质性,社会异质性就会更大地促进社会集团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子结构内部的不平等性而不是子结构问的不平等性,社会不平等性就会更大地促进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的关系;
如果人们社会地位各轴线的重合性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子结构内部人们的地位共变性,而不是来自子结构之间的地位共变性,这种地位重合性对社会集团间的关系阻碍就越小。
这二条定理表明,社会差别对社会交往的阻碍作用会随着社会子结构内部人们接触机会的增加而削弱。但是,如果各子结构内部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大,而子结构之间社会差别很大,社会差别对社会交往的阻碍作用就会增强。
6. 相遇互动
【答案】社会机构外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7.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着“情境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作“印象管理”。
8. 社会改建
【答案】社会改建,在孔德看来,并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要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孔德十分重视新的社会分工在社会改建中的作用,他详尽地探讨新的社会分工之主要目的依然是为了发展新的社会道德,因为只有新的社会道德才是唯一能够解决现代下业社会问题的可靠力量。孔德社会实证主义的政治纲领在社会改建中,强调了普遍道德教育、牧师和社会舆论控制的作用,这是孔德唯心主义社会观的集中表现。
二、简答题
9. 简述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案】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杜尔克姆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一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杜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 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白就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由此产生的分工是一种病态的强制分工。强制性分工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工,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c. 不协调分工
不协调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2)社会分工的原因
杜尔克姆在确定现代社会中分工发展的原因时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他认为分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扩大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人日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 ②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10.怎样理解和评价默顿关于社会结构显功能与隐功能的论述?
【答案】(1)社会结构的显功能与隐功能
①含义
默顿把客观性结果区分为显性的功能和隐性的功能。显性功能论是社会行动者共同期望并明显表现出来的功能; 隐性功能论则是社会行动者预先没有预见并表现不明显的功能。
②实质
默顿关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显功能与隐功能的区分,实质上是从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社会功能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问题。他认为,帕森斯等人讨论的结构功能都是明显的可预见的,他们忽视了对隐蔽的和不可预见的功能的研究。事实上,研究明显可预见功能不如研究隐蔽不可预见功能更有意义。因为社会学理论不能仅仅描述可见的经验事实,更重要的应当去揭不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功能、作用和结果,以及根据直接源于经验事实的判断去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或功能。
(2)评价
①默顿提出了显功能和隐功能,实质上提出了社会功能的隐蔽性和不可顶见性问题。通过揭示事物的隐功能可以增加对社会进行功能分析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