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清代恰克图和新疆地区中俄贸易兴衰研究

关键词:无

  摘要

  16世纪中期开始,俄国不断向东扩张,逐渐成为陆上毗邻我国最大的国家。至19世纪后半期,东起黑龙江流域,西至帕米尔高原,中俄之间有着绵延数千公里的边界线。中俄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渐增多。有清一代中俄陆路贸易时间之长,商品交易数额之大,是其它周边国家无法比拟的。恰克图和新疆地区诸口是中俄贸易最大的通商口岸,在19世纪60年代中俄海上商路开辟以前,进出口贸易数额一直保持首要地位。60年代以后虽然受到海路贸易的冲击,陆路仍然是两国贸易的主要途径,恰克图与新疆地区的通商口岸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从13世纪开始的由北京、经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至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的商路,成为日益重要的东西交流的商路之一。由于茶叶贸易一度使这条商路最主要的货物,而且通过俄国转销到欧洲各地,对欧洲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这条商路后来被称为"茶叶之路"。恰克图正处在"茶叶之路"的枢纽位置。从18世纪20年代起,中俄两国就以条约的形式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确立了合法贸易。在很长的时期内,俄国独享这种与中国陆路通商的权利,恰克图中俄贸易得到了充分发展。"通过向恰克图市场往返运送商品的恰克图贸易,活跃了由莫斯科到中国是借这条遥远的大路"。中俄之间另一条陆上贸易商路,是沿古老的"丝绸之路"展开的,新疆地处这条商路的咽喉。在新疆地区对俄贸易中,中国的厄鲁特蒙古、哈萨克和中亚一些民族起着中介作用。近代前后,俄国吞并了哈萨克汗国和中亚诸汗国之后,新疆对俄直接贸易才开始大规模进行,并得到迅速发展,很快超过了前期唯一的对俄开放口岸--恰克图,并且在中国对俄贸易各地区中逐渐占据首要地位。中俄边境贸易,对促进两国远离内地的边疆区域社会经济的开发,以及更大地满足边疆地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要商品方面,毫无疑问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近代以来,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中俄在新疆和蒙古地区的贸易带上了一种不平等贸易的性质,被纳入俄国资本主义对外殖民经济体系中,中国在新疆和蒙古地区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侵害。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恰克图和新疆地区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和民族传统;第二部分阐述了两地早期对俄贸易发展的情况;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从两地贸易的兴衰时期和商品结构形态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各个时期两地贸易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变化;第五部分,结合两地对俄贸易的基本史实,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俄陆路贸易东西格局的形成,以及俄国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对中国国内市场统一趋势的瓦解。同时,也论及了两国间不平等贸易关系及其影响。 本文在撰写中根据恰克图和新疆地区对俄贸易的大量史料,试图使用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将区域经济的一些理论,引入中俄贸易史的研究领域,但是,这些新方法和理论的适用性还都有待进一步的时间和检验,使中俄贸易史的研究更加深入。恰克图和新疆地区中俄贸易史的研究,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史和中俄关系史的重要内容。自八十年代以来,中苏政治、经济关系的恢复,中苏贸易也得到恢复。苏联解体后,中国与周边的独联体国家都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东北和新疆地区都开放了一系列对俄通商口岸,中苏贸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对恰克图、新疆地区中俄贸易史的研究、总结、归纳其发展历程与贸易特点,对于继承中俄贸易历史传统,比较现实状况,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确立双方经济交流的模式,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终起到促进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开放和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