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荀况,名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三十二篇,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和孟子堪称先秦儒学的双璧,不仅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荀子的思想博采诸家,兼收并蓄,更因为他培养了两大弟子韩非、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故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甚至不能配祀孔庙。而关于他的学派归属,时到今日,还有争论。建国四十年来先后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荀子是儒家伟大代表,他始终没有离开儒家的立场;第二种观点认为:荀子学于儒而背儒,他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自我一家的荀学;第三种观点认为,荀子是法家;第四种观点认为:荀子属于黄老学派。 本文认为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孟的思想有差异,但其核心思想还是儒家的,他的思想是先秦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诸子百家加以吸收融合的产物。 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历史上对荀子学派归属的看法和认识。认为荀子虽然一直没有达到孟子那样高的历史地位,但包括对他攻击最猛烈的宋儒,也不曾将他归入其他学派。第二部分探讨了学派划分的标准问题,认为现在的学派划分基本上沿袭着司马谈《论六家主要旨》的分类方法,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理论坐标。战国末期,百家争鸣,各家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学派划分应注意到一个学派的主体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应该能涵盖以下内容:学派的宗师,学派的指导思想,学派的终极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第三部分:由于荀子的思想中"法"的成份很多,有人据此认为荀子属于法家,所以这一部分着重论述了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孔孟的礼治思想的联系及差异,以及法治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联系和区别,认为荀子的礼治思想是对孔孟礼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他的法治思想只是在其礼治思想统辖之下,不具备法家"一断于法"的高度。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在"性善"与"性恶",王霸义利,"法先王"与"法后王","天人关系"等方面联系与差别,这些思想是荀子被排除儒家之籍的主要根据,本文认为荀子这些思想的产生,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化息息相关,荀子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抛弃儒家许多脱离社会实际的看法,吸收、融合百家思想,构建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其他各家学派思想在内的思想体系,为即将到来的统一国家服务。第五部分针对近年来有些学者因"黄帝四经"的出土,而认为荀子思想中也有黄老思想那样综合百家的倾向,从而将荀子定位为黄老治学的观点,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黄老思想,黄老学派的基本主张及主要内容,认为荀子与黄老学派虽然都是综合百家的产物,但二者在核心思想及治世手段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荀子以仁义礼智伦理道德思想为指导,以实现王道为目的,而黄老则是在"道"指导下的"以法治国"。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第六部分着重指出,荀子和黄老学派,以及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杂家",都是战国末期经济发展、学术繁荣、国家即将统一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最后结语通过对《荀子》一书内容的分析,以及荀子思想对汉代儒家的影响,进一步指明荀子的学派归属只能划入儒家,而不能归入他派。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现实的理性分析,对各家各派的学说予以总结批判,建立了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百家的思想体系,为先秦儒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