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关键词:转轨,市场缺陷,效率,介入

  摘要

政府和市场共同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事实。西方经济理论基于对市场缺陷的研究提出了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政府经济行为本身的不完善也为研究政府经济职能提供了理由,这当然是研究政府经济职能的意义所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对于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其一,随着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确立,计划体制下的政府包揽一切经济活动的方式显然是不适当的,因此,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乃是一种必然;其二,我国政府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充当一个极其重要极其特殊的角色,它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的重塑,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发动对自身的变革,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经济秩序建设等方面进入新的角色。以上理由构成了本轮纹研究的意义。而本论文的目的则在于结合中国改革实际,通过对政府经济行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如何转轨及建构政府主导型的政府市场模式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政府应具有远见性,应努力创造环境促进市场中介组织尤其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的观点。 论文有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两种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论,强调了论文的这样一种基调: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学说揭示的政府及其经济职能存在的必要性是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体系构建的科学依据。西方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职能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较大的实用性,可作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体系构建时的有益参考,从而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立论基础和可供比较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设计的参照系。 第二部分:论述了市场缺陷与政府介入一般。理想的市场是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引导商品的工序,使二者达到最终均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它崇尚的是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市场存在诸多的缺陷。在论文该部分,笔者归纳出了市场缺陷的五种基本常态:( (1)经济活动的外部性;(2)公共物品的非市场性;(3)垄断;(4)不公平分配;(5)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一般发展中国家市场缺陷的两种特殊状况((1)市场发育不完善;(2)市场机制对低级产业结构跃迁的无能)。该部分还论证了政府介入的前提是促进、保护竞争及其介入时所处地位,并针对上述市场缺陷,具体提出了政府为克服市场缺陷介入时的一般性见解。另外,在关于分配不公平的政府介入条目下,笔者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并提出了政府应实施公平原则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手段。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政府介入条目下,则指出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实质在于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建立稳定而有效的间接调控机制乃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结合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状况,实际分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成因及具体表现,并通过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要素分析,指出了传统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弊端。在政府经济职能的演进一节中,主要描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最后,归纳出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表现的突出特点(论文第30-31页)。设计本部分的目的在于为下一章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具体构建提出社会实践支持。 第四部分: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定位。该部分是本论文的主干部分。在此部分,作者按一下思路展开论述:政府经济职能转轨的立论逻辑;政府经济职能在转轨时期的模式设计。在立论逻辑一节中,论述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轨的必然性,并结合现实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在政府-市场关系模式的比较及我国的选择一节中,作者首先列举了目前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四种观点并对之加以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国政府-市场模式框架为"政府主导型",即"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节里,联系市场增进理论和对先进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演变的考察,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模式的发展将通过银行主导向企业主导过渡的理论思路,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应具有远见性,表现在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民间中介组织的培养和促进上。限于作者水平和占有资料的不完备,对此问题的探讨尚缺乏深度。今后,对此问题的研究,我将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