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迄今为止,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该阶段的主导理论:扩大企业自主权。扩权试点、经济责任制和两步"利改税"先后成为实践这一理论的主要形式。 第二阶段(1984- )。该阶段的主导理论: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承包制是实践"两权分离"理论的主要形式。 第三阶段(1991- )。产权改革成为与两权分离相并列的另一种改革思路。股份制试点是实践产权改革思想的主要形式。 本文主张通过产权改革实现竞争性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真正转换。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与非竞争性国有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可分为两类:竞争性企业与非竞争性企业。前者指直接以市场供求为经营导向,以市场价格为经营参照,以赢利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后者主要指自然垄断企业和社会公益企业。两类企业有着不同的经营机制。本文研究的是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转换。文中所说的国有企业均指竞争性国有企业。 二、企业经营机制及其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以一定企业制度为基础的企业的运作方式。包括决策方式和激励一一约束方式。通过这种运作企业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并获得了发展动力。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机制。即从"资源配置决策的非自主性、激励和约束的非自我性"转变为企业"自主决策资源配置、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内部条件 企业制度创新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内部条件。企业制度是指企业所采取的财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及具体的经营管理制度。 (一)、 企业制度创新之一:建立企业法人所有权 1、 财产所有权是企业自主经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制度基础 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来看,任何一个独立的企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没有所有权,企业自主经营便无保障。 从所有权与激励一一约束机制的关系来看,只有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外部性"内在化,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2、 法人所有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拥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可行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是:既要保留国有制,又要使国有企业拥有独立所有权。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办法是通过建立法人所有权实行国有财产最终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相分裂。国家掌握最终所有权,企业掌握法人所有权,从而使企业拥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创立法人所有权应通过将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的方式进行。 (二)、企业制度创新之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原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政企不分。如果对此不加改变,政府的行政干预仍可能通过国有股份延伸到股份公司中,致使法人所有权制度名存实亡。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实行国家行政权力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相分离。 首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专司国有资产的管理;其次,建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作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基层股份公司之间的中介,进一步阻滞政府的行政干预。 (三)、企业制度创新之三:合理配置国家股 合理配置国家股的目的在于使国家股份和其他股份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保障法人所有权制度的确立。 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应实行不同的入股政策。对重要企业,实行国家控股:对于一般企业,国家只参股。 2、把国家股中的大部分或全部设立成优先股。由于优先股既可以优先获得股息和资产清偿,又无表决权。因此既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增殖和安全,又可以防止政府干预企业。 3、限定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比例的确立应既可以保证国家控股,又可以在各类股东间形成制约关系。 (四)、企业制度创新之四:建立企业家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企业家阶层。为了使企业家国有资产或公司法人资产精心经营,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一方面,应建立充分竞争的企业家市场,实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应加紧完善股票市场和内部转让,使股东能够顺利通过"用脚投票"的机制间控制企业家的行为。 (五)、企业制度创新之五 : 改革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 在旧的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下,生产者之间缺乏就业竞争,工资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致使生产者缺乏劳动积极性。这种状况至今尚未彻底改变。因此,应进一步改革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变劳动力的行政配置为市场配置;变工资由国家统一控制为企业根据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和按劳分配原则自主决定。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外部条件 (一)、培育市场 我国市场发育落后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方面,企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取得生产要素,不得不受制于原来的政府部门,致使自主经营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不完善的市场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致使企业产生许多不合理行为。 培育市场首先要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转换,变行政决定价格为市场决定价格;其次,要培育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并加强市场法规建设。 (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我国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由于其覆盖面小(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失业破产无法顺利进行;企业用工权难以落实;劳动力流动不顺畅。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扩大失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使之使用于整个社会;变失业保险基金由企业一方负担为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负担;提高保险费发放标准。 (三)、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可以缓解国有企业的税、利负担;吸纳国有企业的多余人员;提高国有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程度。从而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良好条件。 今后,应进一步肯定非国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消除现存的对非国有制尤其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种种政策歧视,努力减轻非国有制经济的负担,促进其迅速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