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群体? 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案】(1)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中的人具有以下特征:
①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②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③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群体的类型
①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a. 在大型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力一式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型群体中,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索有更大的作用。
b. 在小型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直接的接触,因此,心理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要大于大型群体中的作用。
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b.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③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的原则,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a. 开放群体经常更换成员,成员来去自由。开放群体中成员的地位和权利不稳定,所以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但也有其好处,开放群体可以吸收新思想和人才,他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开放群体着眼于现在,适合发展新思想和新产品。
b. 封闭群体的成员比较稳定。封闭群体的成员等级关系严明,具有历史的眼光,适合长期规划。
2. 什么是“小集团思想”自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详细地研究了集体讨论过程中可能产生失误这个问题。他分析了各种政治和军事决策,发现了“小集团思想”的现象。
(1)“小集团思想”的定义
“小集团思想,’,又称“群体思维”,是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这一群体的成员认为,保持群体的统一、创造和谐的气氛有特殊意义。由于把这样的目的摆在首位,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使决策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群体思维的特点
①顺从性思维
在这种群体中顺从作风占主导地位。如果某一群体成员不接受领袖人物或多数人的意见,会受到孤立、嘲笑或排斥。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群体成员对采取的决策有怀疑也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因此,“小集团思想”会造成一批俯首帖耳的顺从者。
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在具有“小集团思想”的群体中,其成员往往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信息,尤其是对群体领导人封锁这种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
③盲目乐观情绪
在这种群体中往往过高估计成功的概率,过低估计失败的概率,认为本群体的决策一定会成功,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④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这种群体的成员往往认为,一切都决定于他们的行动,过高估计自己拥有的物质手段、自己的组织和专长,而对外部条件、敌方力量估计过低。
⑤首创精神的假象
这种群体认为自己在解决经济或政治问题生具有首创精神,人们或社会组织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决策。而实际上,这种信念只小过是一种假象。
总之,“小集团思想”一方面会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成员的自我满意感; 另一方面却会降低决策的质量,使群体决策的效果比个人决策的效果更差。
二、简答题
3. 举例说明当我们对个体行为进行归因时,要准确地判断其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有哪些因素要考虑,原因何在。
【答案】当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要更准确地判断它是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要考虑;
(1)区别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不同行为。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不守时? 我么要了解他今天迟到这种行为是否表现不同行为。如果是,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做外部归因,认为可能是由于交通阻塞造成的:如果否,则可能归于内因,可能晚上睡得太晚睡过点了。
(2)一致性是指一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例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这一行为就符合一致性的标准。如果一致性高,我们更可能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反之,就会判断迟到行为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
(3)一贯性是指一个人无论何时都有相同的行为。如果一名员工上班迟到10分钟是一个特例(从
未迟到过); 而另一种情况(如每周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迟到行为是固定模式的一部分。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应用三个因素进行归因,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低区别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与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低一致性),并且他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稳定的(高一贯性),那么大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工作绩效承担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4. 如何正确管理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机制?
【答案】对于非正式沟通所采取的立场和对策是:
(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员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因此,主管者愈故作神秘,封锁消息,则背后流传的谣言愈加猖撅。正本清源,主管者应尽可能使组织内沟通系统较为开放或公开,则种种不实的谣言将会自然消失。
(2)要想予以阻止己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或说明其不可能的道理,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
(3)闲散和单调是造谣生事的温床。为避免发生这些不实的谣言,扰乱人心士气,主管者应注意,不要使组织成员有过分闲散或过分单调枯燥的情形发生。
(4)最基本的做法,乃是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当局的信任和好感,这样他们比较愿意听组织提供的消息,也较能相信。
(5)在对于组织主管人员的训练中,应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处理方法。
5. 什么是组织?
【答案】对于组织的定义,存在结构论、行为论、系统论等观点。
(1)结构论
“结构论”是古典学派提出的,认为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这种定义更适用于组织初创期。这个含义具有三层意思。 ①组织必须具有口标。因为任何组织都是为日标而存在的,不论这种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日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②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合作。分工与合作关系是由组织目标限定的。企业为了达到经营日标,要有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等许多部门。这是一种分工,每个部门都专门从事一种特定的工作,各个部门又要相互配合。只有把分工与合作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较高的集团效率。
③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分工之后就要赋予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以便于实现组织的目标。
(2)行为论
“行为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提出的,认为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系统。这里强调的是组织成员的协调和协作,更适用于组织的运行分析。
(3)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