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S4105002管理科学综合之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2. 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有哪些?
【答案】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具体如下:
(1)头脑振荡法
①头脑振荡法的提出也称头脑风暴法,最早山奥斯本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用于群体决策时则是指让人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一种方法。
②头脑震荡法的主要特点有:
a. 把有关的人员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就某一专门问题无拘束地发表意见;
b. 不允许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驳,即使是提出极其荒谬的意见也不允许反驳;
c. 不作结论,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思路越广越受欢迎,意见提得越多也越受欢迎; d. 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某种意见;
e. 人数不可过多,以十几个人为宜,时间不可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f. 采用这种方法应针对比较单一明确的问题。如果问题涉及面很广,则应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单一性的小问题。
③头脑振荡法的优缺点
a. 优点在于使人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地想问题;
b. 缺点在于整理意见、分析意见要花很多时间,拖延决策。
④头脑振荡法的派生
反向头脑振荡法,其含义是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程度。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程序:
①就预测内容写成若干条含义明确的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估方法;
②根据情况,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数十人,将上述问题邮寄给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
③将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处理,找出答案中的中位数和分布情况。
④将统计结果再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统计结果,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但全部过程都需保密。
⑤将修改过的意见再寄给专家。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被调查者彼此小见面,小了解真名实姓,避免产生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过几次反馈,意见比较集中,便于决策者下决心。
(3)提喻法
提喻法由哥顿提出的,故又称哥顿法。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与即将进行的决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运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讨论。
采用这种类比的方式的好处是把熟悉的事情变成陌生的事情,有助于人们摆脱框框的束缚,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开拓新的思路。
(4)方案前提分析法
并不去直接讨论有待决策的备选方案本身,而是讨论这些方案所依据的前提。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
①参加备选方案讨论的专家,往往也是这些方案的提出者。
②如果参加讨论的人数较多,意见很杂,则难以解决意见分歧。分析方案的前提则比较容易集中正确的意见,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案。
③由于深追方案的前提,可以对方案的论据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从而增加选择方案的把握。
(5)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
此方法的程序及其设计的依据:
①主持者向与会者通知开会地点与时间,但不告知议题。
②与会者到齐后,主持者宣布议题,每次只议一个题目,解决一个问题不超过两小时。
③主持专家宣布全体进行“沉默准备”,发给每人纸笔,并规定时限(10-20分钟)。此时限内不允许互相交谈,每人埋头就议题准备意见。
④到指定时间后,每人依次宣读自己准备好的意见,但每轮只读一条,并由记录员将发言要点记在大家可见的黑板或大自纸上。
⑤大家对不明白处提出问题,由原提议者解释澄清。
⑥每个人将各备选方案,按照各自对其质量高低的判断,列出顺序。
⑦记录员将每条意见的获票数写在黑板上。获票最多者即为群体决策。
二、简答题
3. 梅耶和艾伦把组织承诺分成几个因素?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20世纪90年代,梅耶和艾伦的研究工作统一了组织承诺结构。他们认为组织承诺
包括份个因素:
①情感承诺
情感承诺,是指个体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包括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愿意为组织利益做出牺牲等。员工对组织表现出的忠诚和为组织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而非物质利益。
②连续承诺
连续承诺,是指个体为组织连续下作的要求,是一个累计的维度。这种承诺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具有浓厚的交易色彩。
员工在组织中工作,随着时间的增加,会得到良好的报酬和退休金,掌握特定于该组织的技术,在组织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和所具有的资历地位等。
如果员工离职,所有这一切都将丧失。而且由于员工不一定能找到比目前组织更好的去向,因此也会增加他们离职的难度。总之,员下为了保住这1切而愿意留在组织中。
③规范承诺
规范承诺,是指社会规范对个体遵从组织程度的影响。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灌输和强调这样一种观念或规范,即忠诚于组织是会得到赞赏和鼓励的一种恰当行为,以至于在个体内心中产生顺从这种规范的倾向。
4.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
(1)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2)强化的类型
①根据强化的性质和日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a. 正强化。是指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正强化不仅包括奖金,还包括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b. 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负强化的办法也有很多,如批评、处分、降级等,甚至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②根据强化的方式,可以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a. 连续强化是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
b. 间隙强化则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间隙强化还可按强化时间间隔的稳定性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和变动时间间隔强化。间隙强化按反应比例又可分为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动比例强化。 不同的强化形式所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虽然每种强化方式所引起的效果不是绝对的,但却说明在进行强化时,不仅要注意强化的刺激内容,也要注意强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