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比较文学方法与文学经典解读之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2.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言”问题?
【答案】(1)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
“跨语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进行汇通性研究,如把英语文学与汉语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关系中,我们对“跨语言”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例外的解释。
(2)海外华文文学的内涵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操用汉语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从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时,没有把汉语书写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直接与另外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3)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完成过程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华裔在创作意识上挟带汉语跨越了中国大陆本土之外,在异域民族、异域文化与异域国界语境下的创作,并且这种创作自觉而不自觉地融汇、整合了异域民族、异域文化、异域国界及异域其他学科的种种风情与人文,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是华裔持用汉语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条件下完成的。
3.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4. 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案】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1)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在不同文化中的文类划分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又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
(3)近、现代中西方文类概念,己经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畴。其最大的变化是,文类划分标准越来越体现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融渗透特点,文学体裁形式的整体划分原则日益趋于开放。
5.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型丰富并发展了译介学的学科与理论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承接19世纪之理论意绪,发展了“翻译创造观”
借助于近百年理论研究的历史积淀,在扬弃并深化“可译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使相关理论得以升华,认为翻译可以“创造性地再现原本”,以适应译入语文化的现实需要,这便廓清了翻译活动的内在文化动因和运行规律。
(2)呼应并发展了20世纪初叶的“翻译建构观”
这既是20世纪初叶译学理论“语言建构观”的历史延续,又是持续的跨学科注入予以理论涵养的自然结果,并因之而形成了现在基于“权力行为”的“文化建构观”。
(3)凸现比较文学的学科品质,丰富和发展了“翻译整合观”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近百年的译介学理论发展不断凸现这种品质,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与对话,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和理论渗透。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译介学总是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政治资源,以凸显本学科的内涵发展。
6. 请结合比较诗学之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答案】(1)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同”
①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
②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
③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④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
⑤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2)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别异”
①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
②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摹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
7.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