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比较文学方法与文学经典解读之比较文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言”问题?

【答案】(1)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

“跨语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进行汇通性研究,如把英语文学与汉语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关系中,我们对“跨语言”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例外的解释。

(2)海外华文文学的内涵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操用汉语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从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时,没有把汉语书写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直接与另外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3)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完成过程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华裔在创作意识上挟带汉语跨越了中国大陆本土之外,在异域民族、异域文化与异域国界语境下的创作,并且这种创作自觉而不自觉地融汇、整合了异域民族、异域文化、异域国界及异域其他学科的种种风情与人文,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是华裔持用汉语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条件下完成的。

2. 译介学之交往属性具有哪三种作用? 哪三个特点?

【答案】(1)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作用

①从事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的主体间可以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②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渐次形成。

③可以交互影响和自由流动的方式保证“薪火相传”,文脉流播,促进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

(2)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特点

①交往实践取决于交往理性;

②译介学交往实践有赖于范式建构;

③交往属性决定交往功能。

3. 何谓主题学? 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答案】(1)主题学

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

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 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 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总之,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无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母题是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它们的区别应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加以注意。

4.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

5.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6. 译介学之文学对话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案】译介学之文学对话的三个特点具体如下:

(1)文本(原作和译作)构成主体对话的重要中介,这是因为对话的主体一一人(作者和译者)常常通过占有或加工文本而发生关联; 同时,进人人的实践领域(译介活动)的文本也以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为中介,重构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为人化文本。

(2)对话主体间各自在文学实践中通过阅读、教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既是彼此交往对话的前提,又可通过这种交往对话得以升华,形成不断涵括人类普遍文化价值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共通感。

(3)深厚的文化(或审美)经验、准确的精神分辨力、良好的文化(或审美)判断力是建立主体间价值认定的基础。异质文学问共通、共同、共享的价值标准只有经过这种价值认定才能建立起来。

7. “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就译介学的理论出发点而言,其早期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语言的各种用法之上,可大体归入“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这两个范畴,二者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1)语言工具观将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可表达思想和意义; 语言阐释观将语言看作阐释工具,可以建构思想和意义。

(2)语言工具观所表达的思想来自语言本身; 语言阐释观则以意义建构现实,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文化与社会语境打上现实的烙印。

(3)基于“语言工具观”形成的译介学理论要求客观传达信息,努力建构文本类型; 基于“语言阐释观”形成的译介学理论要求阐释文本的创造性价值,尽力描写译入语中所打上的原文烙印,而阐释的基础则是译本的社会功能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