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808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对各国文学文类划分的研究

它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2. 为什么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答案】之所以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原因在于:

(1)原始思维的互渗律

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指在东西方古代时期不同的阶段,虽然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这些表述社会行为的话语在某种相对的意义上已分立使用,但是,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还远远没有走向自觉,所以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种混生未分类的社会行为正是古代时期人类思维原始性的反映。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上,人类思维的原始性互渗律积淀在历史中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

(2)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主张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等。这种比较研究必须是立足于哲学、宗教、心理学、历史和其他艺术门类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基础上展开的,但是,这些学科之间所涉及的互渗内涵在学科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性之前,己经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这些浸融在发展史中的互渗内涵与文学有着密切的意义联系,为当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学术背景,所以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成为了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3.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

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4. 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

【答案】(1)对全球化的理解

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

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 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 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 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 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 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5. 何谓主题学? 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答案】(1)主题学

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 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 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总之,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无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母题是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它们的区别应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加以注意。

6. “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就译介学的理论出发点而言,其早期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语言的各种用法之上,可大体归入“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这两个范畴,二者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1)语言工具观将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可表达思想和意义; 语言阐释观将语言看作阐释工具,可以建构思想和意义。

(2)语言工具观所表达的思想来自语言本身; 语言阐释观则以意义建构现实,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文化与社会语境打上现实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