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809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组织理论

【答案】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组织理论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①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 ②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 ③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2. 公共政策工具

【答案】公共政策工具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政策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①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 ③契约外包; ④经营特许权; ⑤补助; ⑥抵用券; ⑦市场供给; ⑧志愿服务; ⑨自我协助; ⑩政府贩售特定服务。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

3.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4.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二、简答题

5. 简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

【答案】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

(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财货与服务。由政府部门承担政策规划即执行责任,费用由政府税收支出或使用者付费。如政府提供军队、警察、各种公共建设等。

(2)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此种方式系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财货与劳务,但由政府机关间彼此签约并将其付诸执行。

(3)签约外包(contractingout )。此种方式系指政府雇用私部门(私人公司或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务服务,费用则由政府编列预算支出。如政府委托私人公司代理清运垃圾等。

(4)经营特许权(franchise )。系指由政府核准私部门提供服务,但政府则保留价格之核准权,费用则由使用者付费。如高速公路出口的路线经营权。

(5)补助或补贴(grants or subsides)。即政府通过免税、低息贷款、直接补助等诱因来提供服务,其费用包括政府对业者的补助及使用者付费。

(6)抵用券(voucher )。系指政府赋予符合资格的人民自由选择去消费某种货品,而由政府付费,例如社会救济以及医疗服务的提供。

(7)市场运作(market )。是指政府对于市场运作不加干预,完全由市场之需求及供给自行调节,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消费对象。政府仅维持市场秩序。

(8)志愿服务(voluntary service )。系指由非营利组织义工提供服务,如慈善团体的慈善救助; 志愿认领道路、树林的保护等等。政府对此予以鼓励。

(9)自我协助(self-service )。系指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符合或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人们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如社区内守望相助等。

(10)政府贩售。指消费者向政府购买特定服务,民众成为需求者,而政府则为提供者。

6. 简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以及特质。

【答案】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之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 途径)。

(1)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P 途径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自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P 途径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柔性面”,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硬性面”。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共识:①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方向; ②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③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B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B 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他们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十公共部门的管理上。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B 途径的公共管理有以下特征:①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 ②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 ③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 ④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 ⑤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

7. 简述当代政府再造的原因。

【答案】当代世界各国的政府再造,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背景,从某种角度来看,政府再造是政府因应外在环境变迁而求适应的一个过程。

当代政府再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政府角色膨胀

自第_次世界大战后,受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观点的影响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的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角色不断膨胀。政府虽然管的事情很多,但是社会问题却同样层出不穷,因而引发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问题。

(2)财政状况的恶化

工业化国家向福利国家的发展,导致政府支出不断膨胀,这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财政能力的支持,然而,从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影响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这对政府的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各国面对日益庞大的债务负担,纷纷寻求开源节流、平衡预算之道。由于人民的纳税负担较重,仅依赖增税以缩减预算赤字有困难,因此,通过改革政府以控制财政赤字,便成为一个可行的手段。

(3)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针对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府的弊病,以公共选择为代表的新右派对此进行不断的抨击,他们认为政府失灵不亚于市场失灵,强调市场机制,主张将政府的角色、功能和规模缩小,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几乎英、美、加、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均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以至于公共选择、委托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成为这些国家政府改革的理论基础。

(4)国际化与国际竞争的压力

国际经济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日渐加剧。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迫使一个国家的政府不仅必须和他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相协调,而且必须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以更强的能力应付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除此之外,政府还必须提出前瞻性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面对市场的竞争。

(5)官僚主义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