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09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推断统计
【答案】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2. 正式议程
【答案】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己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比较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3.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是指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演进等内容; 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内容。具体的触发机制有: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4.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二、简答题
5. 简述公共管理的含义及性质?
【答案】(1)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社与公共利益。
(2)公共管理的性质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的性质在于:
①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②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③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④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⑤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⑥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⑦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社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⑧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6. 简述公共预算的性质和功能。
【答案】(1)公共预算的性质
公共预算是‘国政府在‘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亦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的国家资源配置。基本上,政府预算是一种多重面向的政府财务制度。在预算文件中,政府表达了其基本的价值偏好,所欲完成的各项政策、行政措施。政府预算作为政府治理的工具,是政府施政的蓝图。
(2)公共预算的功能
①计划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配置
预算反映各种势力争取政府资源的记载,它记录着这场竞争中的胜负情况。
②通过税收和借贷(公债)筹措预算财源
预算为政府筹措财源的计划书。政府筹措资金的方案大多呈现在预算计划书中。包括:税收承担着、负担的效度、政府借贷计划和比例。
③预算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展现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
国家可以通过预算所展现的则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工具来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率。
④促使政府机关有效使用预算资源
政府通过年度的预算程序及既定的预算制度,对于预算的使用状况给予定期的检查,通过绩效检讨,来追踪首长的行政责任,并进而对政府官僚体系给予适当的监督。
⑤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
预算的原始功能是支出的控制,希望政府每一项的支出都符合法律、确实及诚实的要求。按月按季度的核拨及在核准的会计制度下,对政府的支出予以适当的控制。
⑥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
中央政府的税基(taxbase )往往大于地方政府,因此,在多数国家中,地方政府需依赖中央政府的资金转移(补助款)以支付其日常的运作。这种转移不仅让地方政府能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也可以达到均衡全国地方财政的目的。
⑦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预算可作为政府中、长期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而这些计划则需靠政府的预算支持方能落实。
⑧通过监督,驱使政府机关更具经济性、效率和效能的实施计划
预算不仅在于对预算的收支的控制和计划的规划,亦注重对于计划、方案的实施是否合理、公平,也就是对于预算实施中及实施后进行完整周全的监督和评估。
7. 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 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概括起来,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1)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特别是对公共产品享用上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付出成本)的人也能够获得公共产品,这意味着公共产品不可能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也就是说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不完全的竞争是指由于买进或卖出数量足够多的某一物品,以致能影响该物品的价格。在垄断力量存在的情况下,价格及资源配置均偏离自由竞争均衡,从而使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由此产生市场失灵。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最为显著的便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其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式进行的。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发性的交换过程,始终孕育着经济活动急剧并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动危害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酉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平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差距的扩大,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都是不理想的。
8. 在日益复杂的、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公共管理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答案】在日益复杂的、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公共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技能。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日益变为一个专业化的活动,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拥有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
(2)人际关系技能。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在人打交道,对外要与有关的组织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