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709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

【答案】(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

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2)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不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2.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3. 非正式评价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4. 公共政策主体

【答案】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

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二、简答题

5. 如何通过公共管理本身落实责任?

【答案】通过公共管理本身落实责任,就需要依靠公共组织内部责任机制。从某种程度来看,公共组织本身就是一个责任机制。通过公共管理落实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科层制

科层制本身便是一个责任机制,通过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权责分配、完备的规则和程序、科层节制和健全的资料处理制度确保公共管理责任。作为落实责任的手段,其优势在于:①保证公共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②规则和程序能起到控制的效果; ③不存在含糊不清的责任归属问题; ④促进组织的效率。

(2)行政监督

公共组织之中,上级对下级基于隶属关系具有控制的权力,以维持与下级之间的命令一服从关系,最终达到责任的目的。行政监督的方式包括:指挥; 指示或指导; 认可或核准; 备案或备查; 视察; 审核; 撤销、变更、废止; 奖惩; 争议解决; 行政立法与解释。

(3)行政监察

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许多国家均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关,监督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监察工作的重点在于反腐倡廉,维护政府的责任。

(4)审计

审计是指对公共部门各机关一切财务事项的记录、报告与验证。山专职机关作为系统的审查,以鉴定其收支事项的正确程度以及财务行为是否忠诚,并考核其绩效。审计作为维护行政责任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从消极角度来看,它作为财务控制的手段,确保公共资金用于适当的地方,以发现不法行为; ②从积极角度来看,审计为公共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可用于改进公共管理的效率,发现并杜绝公共财务制度的问题所在。

(5)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不法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时,请求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审查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以排除不法行政行为或补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受损的合法权益的活动。

6. 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有哪些主要的影响? 它是如何促进公共管理的变革的?

【答案】(1)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①公共管理环境的优化。公共管理的发展和公共组织的变革,常常由环境的变化而引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从而引起公共管理系统的深刻变革。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重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民、尤其是普通民众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信息的开放和透明度的增强,使公民对政治和公共管理事务的了解日渐增多,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发出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公平正义与公共管理效率并重,这是信息社会公共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③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信息的提取、传递、储存和处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高。公共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公共管理处于一种网络组织的状态,公共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更好地与普通民众沟通。

(2)信息技术促进公共管理变革的方式

①公共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络化。信息社会的公共管理组织结构,将对现有的金字塔型和科层制组织结构进行重造,并积极创造新型的组织。扁平的公共管理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的联系、沟通与协作,支持与目标联系; 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扁平的公共管理组织结构适应信J 息技术的应用,适应动荡的、多变的和复杂的环境,适应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②公共管理权力结构分散化。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传统的控制型权力结构分崩离析,被分散化的权力结构所替代。公共管理权力的分散与下移、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有利于公共管理系统机动灵活地应付多元化、复杂化的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需求。此外,就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实质而言,公共管理权力来源于人民,公共管理权力的扩散,有利于还权于人民,让人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这正是公共管理民主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③公共管理决策结构的交互式发展。在信息社会,公众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对高层的公共管理决策直接发表意见,公共管理部门之间也可以加强联系。网络也可将各部门的决策情况列在一起,让公众进行选择从而形成交互式的公共管理决策机制。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制度支持。

④公共管理主体的虚拟化。在信息社会,信息网络使公共管理行为的范围几乎不受限制,它把人的交往空问扩展到整个地球和结成网络的群体之间。在虚拟社区里,人们可以直接参政议政,民主的气氛更为浓厚,民主变得更为直接、更为真实。

7. 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与应对措施。

【答案】公共危机管理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的疏缓

①危机疏缓的概念

危机的疏缓是指管理者采取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行动,以降低或者消除灾害及其影响的风险。危机的疏缓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关注长期的预防性工作,而不是着眼于危机发生以后的应对。传统上,人们并没有把疏缓作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疏缓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而疏缓工作又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危机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范围。如今,疏缓的观念己经普遍被社会所接受。疏缓工作的目的就是创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