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家主权
【答案】国家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己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②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③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由此可见,国家主权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即对内的主权和对外的主权。
2. 全球主义
【答案】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是通过资本与货物、信息与思想、民众与军事力量以及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的流动而实现的一种涉及洲际相互依存网络的世界现状。这种现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所涉及的是联系的网络,而不是单一的联系。②在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联系,但其中必须包括跨洲的联系。只有地区的或国家间的联系不是全球主义。③与相互依存一样,全球主义是多维现象,既有经济全球主义、军事全球主义、环境全球主义,也有社会与文化全球主义。
3. 世界体系理论
【答案】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评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的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对于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来说,社会上的所有大事都必须在世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分析。这样的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①体系之内的所有特征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体系之内的所有发展,都可通过内部的事实加以解释。
4. 外交谈判
【答案】外交谈判是指国际上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谈判,如国际贸易合作、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军事纠纷、围绕朝核问题进行的“六方会谈”、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多方会谈等等。外交性谈判程序严谨,准备充分,效果鲜明,影响较大,谈判的结果对双
方都有制约性。
5. 解决问题理论
【答案】解决问题理论,其要点在于: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框架。解决问题理论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对这些东西进行反思,正是批判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6. 冲突
【答案】冲突是指在词义上,“冲突”包含有“战斗”与“战争”的意思。作为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 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诸如新闻媒体方面的冲突,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如军事冲突; 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诸如边境摩擦,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诸如大规模的战争。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就广义的“冲突”概念而言,发生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国际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战争则是具有特殊烈度的一种冲突形式。
7. 难民
【答案】“难民”是个源于法语的词汇,本意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按照联合国的界定,所谓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已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另一类是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这后一类难民也被称为“托管难民”。
8. 战争
【答案】战争是指使用暴力的冲突。格洛索普认为,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之间的暴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有三个特点:①战争的根本属性是使用暴力,它应该是“热战”而不是“冷战”; ②战争的参与者都是有组织的集团的成员而不是个人,个人即使在冲突中使用暴力,也不能算战争; ③战争涉及的是政府,或者至少一方是政府,如果另一方是非政府行为体,其根本目的也在于建立政府。就这个特点而言,战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之间的战争,即国际战争; 另一类是一个社会之内为了争夺政府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即内战。实际上,就国家内战而言还可以分出另一类,即为了民族分离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得到国际支持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国际战争。
二、简答题
9. 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吗?
【答案】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原因如下:
(1)对于古代中国与周边邦国的关系,美国学者费正清称之为“朝贡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进一步主张应把朝贡关系作为一种体制来把握,认为这一体制构成了亚洲各种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2)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周边部族与华夏中央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中国的古代文献特别在意对这种“朝贡”的记载。
①就历史上具有臣服意义的朝贡关系而言,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情况比较典型。从唐太宗朝的对外关系看,朝贡者乐于接受这种关系,有慑于唐王朝军事力量的一面,但主要还是唐王朝的怀柔政策发挥了作用。
②在中国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朝贡关系”,即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宣扬国威,以物质利益为引诱营造出来的“万邦来朝”局面。这实际上所维持的不过是一种面子上的宗主地位。这种以“礼”为中心的互动,由于不存在权力支配关系的实质,因此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宗藩”关系。
(3)从总体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朝贡关系进行评价,有这样一些方面值得思考:
①中国古代中央王朝所建立的朝贡制度,无论是基于军事威慑还是文明的吸引力,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种和睦的周边关系。
②中国古代的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朝贡制度,尽管存在军事因素的作用,例如经过军事征讨之后所建立的朝贡关系,但最根本的因素不是军事压力,而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吸引力,包括经济利益的吸引,政治制度的示范,伦理文化的影响等。
③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于周边的朝贡国,除了少数几次出兵的情况之外,多数情况下是持小干涉的立场。
④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质是一种“厚往薄来”的贸易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王朝对朝贡制度的坚持,尽管有坚持不平等关系的一而,但它却一直是以和睦周边为目的,不倾向于对外干涉和使用武力,而主要强调的是运用道德的影响力。
(4)在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传统时,除了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以“礼”为特征的关系模式是才、能回避的。所以说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的确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而不是完全概括。
10.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作为主要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改变了吗? 为什么?
【答案】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作为主要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没有变。这是因为:
(1)弗格森和曼斯巴赫认为,进入21世纪的主权国家毫无疑问不会消失,它们无论成功程度如何,都会努力继续其角色,界定其管辖权限,确保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继续竞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维持适当规模的军队以应付偶然的袭击和世界上的麻烦,并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
(2)迈克尔·曼认为,尽管当今的国家不是惟一的规则制定者,但中央集权的领土国家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