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6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旧外交与新外交
【答案】①旧外交是指19世纪开始到19世界末的外交,通常被称为“古典外交”或传统外交。这一阶段的外交有四个重要特点:a. 通行反映贵族政治特点的繁文褥节; b. 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外交官享有较大的决定权与灵活性; c. 外交活动基本上是由少数人秘密进行的; d. 外交活动主要为双边外交,以互派使团为特点。②新外交是指从19世纪末开始,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民主进程的发展,外交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特点是增大了公开性和民主参与,更多地强调了国际法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并且强调了各国对国际事务的平等参与。
2. 共同安全
【答案】共同安全是指1982年,以帕尔梅为首的“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率先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战争的双方只能同归于尽,因此,对抗的双方必须谋求共同的生存。该委员会认为,持久的安全只有在全体国家能够共享安全的时候才能实现,而这一点的实现只能通过建立在平等、正义和互惠原则之上的合作。
3. 区域主义
【答案】所谓区域主义,就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各个国家强调彼此合作的价值,并且为之做出各种努力的倾向。这些努力包括形成共同的区域意识、扩展相互交往的层次和采取统一的政策行为等,其核心是形成一套区域性制度安排。区域性制度安排的构建过程就是区域化。例如,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制度安排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成为欧洲区域化的核心内涵。冷战结束后,区域化与全球化成为并行小悖的两大发展趋势,不仅欧洲一体化运动如火如茶,北美和亚太的区域主义也方兴未艾,其标志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功组建。
4.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点:①人类要继续发展; ②人类的发展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要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其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换言之,就是要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生态、经济与社会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 新马克思主义
【答案】新马克思主义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界流行的一种思潮,其代表人物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人在解读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的过程中,运用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解释模式。
6. 国际组织
【答案】国际组织是跨国组织的其中一种,是指由不同国家成员(包括政府、政党、团体和民众个人)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设立的组织机构。国际组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①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②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两大类; ③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国际组织不仅包括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形式,还包括世界性政党、国际宗教组织、世界性运动等。
7.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8. 难民
【答案】“难民”是个源于法语的词汇,本意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按照联合国的界定,所谓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已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另一类是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这后一类难民也被称为“托管难民”。
9.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小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10.天下观的世界主义
【答案】天下观的世界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具有一种世界主
义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是以道德文明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特点。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天下”是由“家”和“国”构成的,即所谓“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在这里,“国”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是指大夫统治的地方。政治家统一诸国,叫“得天下”; 由统一走向分裂,则叫“失天下”。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天下”又有“中国”与“四方”之分。在中国的早期文明发展中,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华夏族,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自称“中国”,而对于四周文化比较落后的部族,则称之为“四方”。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历史上战与和的关系。
【答案】通观整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战与和之间是这样的关系:
(1)“中国”的战,通常都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不是要向边远地区进行领土扩张,因此总是打完仗就班师回朝;
(2)“中国”的战只是手段,和才是目的,因为古人认为,“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入侵者“明年将复来”,只有“既胜而后与和”,才能“恩威兼著”;
(3)“中国”在与周边民族的斗争中,始终强调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传播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就能实现天下的大一统。
总之,在战与和的选择中,古代中国政治家是倾向于和; 在小得不战的时候,采取的是以战促和; 在实现了和以后,则特别强调“恩”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12.为什么当代多边外交越米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答案】在当代,多边外交之所以成为一种常见和普遍的现象,有三个因素:
(1)现在的世界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诸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核武器扩散问题、跨国犯罪问题、难民与移民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独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只能通过多国乃至全球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谈判来解决。
(2)各种国际组织在日益增多,不但包括地区性组织,而且包括全球性组织,不但包括政府间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为开展多边外交提供了条件。
(3)世界上的各类国家,都日益看重多边外交的作用,不但发展中国家和弱国、小国倾向于采取多边外交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发达国家和大国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多边外交行动。在南北关系中,七十七国集团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种多边外交形式,而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在解诀中东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发达国家而言,八国集团则是很典型的多边外交组织。
13.国际组织的分类有哪些?
【答案】国际组织是指由不同国家成员,包括政府、政党、团体和民众个人,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设立的组织机构。国际组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1)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①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由若干主权国家的政府或政府权力机构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