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秧歌剧。
【答案】(1)秧歌剧的概念
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产生,大多是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为基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
(2)秧歌剧题材
歌剧题材内容广阔,几乎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反映当时解放区的生产斗争(如《兄妹开荒》),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减租会》以及放映根据地军民抗日和反对反动派的革命斗争《周了山》《牛永贵负伤》等。
(3)作品类型
作品类型来看,可分两类,一类是,形式和剧情比较简单,用叙述式的演唱表达剧情发展,如《兄妹开荒》。它们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风格朴素、演出方便,是小型的、适于广场演出的秧歌剧。另一类是形式较复杂、角色较多、情节曲折、戏剧性强的大型秧歌剧,如《周子山》《牛永贵负伤》等。这种秧歌剧吸取了话剧手法,有较完整的情节发展,分场多、结构复杂,是前一类秧歌剧的进一步发展。秧歌剧的音乐大多采用陕北地方戏曲和陕北民歌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如《兄妹开荒》,以陕北民间音调为基础而创作,既有鲜明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2. 简述吕骥的音乐创作。
【答案】吕骥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1936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并在鲁艺任职。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创作歌曲有多首,如《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放下你的鞭子》等,这些作品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革命热情,他力求创新的艺术个性,给当时进步音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
3. 江浙山歌基本的结构形态有什么共同特性?
【答案】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4. 从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程看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答案】(1)新歌剧的概念
新歌剧是“五四”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借鉴西洋歌剧,又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2)《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白毛女》由鲁迅艺术学院于1943年集体创作。它根据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深刻地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其音乐创作成就主要有:
①准确而成功地以音乐塑造人物形象。作曲家们通过音乐来具体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使其性格化、戏剧化,并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赋予音乐强烈的戏剧性,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展示。
②广泛吸收民间音调作为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如喜儿的主题音调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基础写作的,杨白劳的主题音调则是以山西民歌《捡麦根》为基础创作的。
③有意识地借鉴吸收戏曲音乐的素材与手法,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例如,喜儿的唱段中运用了秦腔以及河北梆子的音调特点,表现了由悲到愤、由愤到恨的情感变化。
④大胆而又谨慎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经验。剧中尝试运用了独唱、伴唱、重唱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乐队方面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1945年《白毛女》成功演出,成为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为后来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论述题
5. 简述苏州弹词发展改革的主要经验。
【答案】苏州弹词,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曲艺形式。其发展改革的主要经验有:
(1)历史传统悠久,积累的曲目和腔调相当丰富。
(2)较早进入城市,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产生、流传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为艺人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对艺人的演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弹词艺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一直处理得比较好,他们既重视继承自己的传统又敢于不断大胆创新,从别的艺术形式中汲取有益的因素。
(5)各流派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以利于各自兼采各派之长而独创新腔。
(6)较早成立了科班,有严格培养后代的优秀传统。
(7)得到了不少文化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
6. 简述国统区音乐生活的主要特点。
【答案】(1)“孤岛”时期上海只有少数音乐家坚持进行“孤岛”音乐活动,少数音乐家在“租界”内坚持办学,少数音乐队坚持演出活动,娱乐场所比较繁荣。
(2)“大后方”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碍,但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支持下公开出版了音乐刊物,建立了音乐团队,并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和演出。
(3)在大、中城市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饥饿、反内战”的进步音乐活动,在蓬勃高涨的各地学生运动中,进步歌咏活动团结当地的进步群众起了不小的宣传鼓动作用。演唱民歌逐渐
形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4)全国各地的许多音乐工作者随着政府机关、学校团体撤退到西南“大后方”,这些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