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外音乐史研究,(跨专业加试)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案】“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未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提出,“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许多知识分子也自动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时间各式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

主要内容有:

(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祖国歌》等。

(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出军歌》(黄公度编)、《海战》(曾志文心编)、《陆战》、《行军》等。

(3)积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光复纪念》(华航深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等。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反封建”民主精神,如《勉女权》(秋瑾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缠足苦》(沈心工)《天足乐》(冰兰编)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民主思想的,如《格致》《地球》《运动会》、《文明婚》等。

(6)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勉学》(吴怀疚编)、《送别》(李叔同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2. 《一泉映月》采用了什么曲式结构? 结构类似的我国传统名曲还有哪些? 举两例。

【答案】变奏曲式。结构类似的我国传统曲目很多,如笛子曲《五梆子》、江南丝竹《欢乐歌》等等。

3. 简述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

【答案】刘天华1922年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刘天华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开拓了二胡音乐的新天地。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使民族器乐教学走上专业化道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

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取到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简述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比前人有哪些突破。答: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贯穿着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在作品形式结构和乐思的展开原则上,他一方面有意识保留了以往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另一方面大胆吸收了西方音乐创作典型的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原则,以及主题部通过三部性结构和主题变奏结构原则。使在刘天华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韵,又体现出中西交融的民族特色。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将作品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上,同时吸收犷西方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有的还运用了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如《悲歌》。节奏、节拍、速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记谱等方面,刘天华坚持作品体现出民族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引进一些西洋音乐节奏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如《烛影摇红》中采用了传统音乐中少见的3/8拍和12/8混合节拍。

演奏法上,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颤音演奏法,引进了跳弓、断弓、颤弓、泛音等技法。此外,他还吸取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法来丰富二胡演奏。刘天华对二胡的创作突破了前人,为二胡的专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4. 江浙山歌基本的结构形态有什么共同特性?

【答案】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二、论述题

5. 简述贺绿汀的创作特色、成就和影响。

【答案】(1)创作特色

钢琴曲保持着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以其十分通俗、亲切的风格而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 抗日歌曲结构严谨,音乐语言质朴流畅,手法冼练。

合唱曲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充满革命乐观主义。

独唱曲具有强烈悲愤的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表现了鲜明的革命倾向和完美的艺术技巧。 电影音乐注重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对人物的内心做深入细致的刻画,注重歌曲风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2)成就

①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带有清新质朴的民族风格和创意的钢琴织体。((闹新年》,带有创造性的民族特色。

②抗日歌曲:代表作品有《游击队歌》《上战场》《保家乡》等。

③合唱曲:进行曲性质的合唱曲《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 ④独唱曲:代表作品有《嘉陵江上》。

⑤电影音乐:代表作品有《秋水伊人》《怨别离》《春天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

⑥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编译出版了英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 撰写了一系列富于现实意义的评论,如《音乐的时代性》《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及我们对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从“学院派”、古典派、形式主义谈到目前救亡歌曲》等。

(3)影响

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提高抗战歌曲创作的关注,也对当时进步音乐界某些不利于音乐界团结的“左”的观点进行了及时的批评。

6. 简单比较抗日战争前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和中国音乐创作的变化。

【答案】(1)在作品的主题方面,抗日战争后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抗日战争一伟大的民族革命斗争,“为民族存亡而斗争”自然成为这阶段一切音乐创作的主题。

(2)在作品的形式方面,抗日战争后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开始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歌曲又大量涌现,各种民间音乐对新创作的形式(在音调上或乐曲结构上)明显地产生不同影响。

(3)在作品的体裁方面,抗日战争后占主导地位的是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带钢琴伴奏的。其次,反映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悲痛,以及反映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抒情独唱曲,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歌舞、活报剧、说唱性的叙事歌曲,以及歌剧等体裁,也开始为人们所注意。

(4)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抗日战争后群众歌曲的数量多得惊人,其内容大多数是正面概括当时的群众斗争生活和人民群众对这个神圣战争的坚强决心,反映当时广大革命群众誓与敌伪坚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