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民族乐器常分为几类? 它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答案】常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类,它是按演奏方法分类的。

2. 简述秧歌剧。

【答案】(1)秧歌剧的概念

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产生,大多是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为基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

(2)秧歌剧题材

歌剧题材内容广阔,几乎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反映当时解放区的生产斗争(如《兄妹开荒》),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减租会》以及放映根据地军民抗日和反对反动派的革命斗争《周了山》《牛永贵负伤》等。

(3)作品类型

作品类型来看,可分两类,一类是,形式和剧情比较简单,用叙述式的演唱表达剧情发展,如《兄妹开荒》。它们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风格朴素、演出方便,是小型的、适于广场演出的秧歌剧。另一类是形式较复杂、角色较多、情节曲折、戏剧性强的大型秧歌剧,如《周子山》《牛永贵负伤》等。这种秧歌剧吸取了话剧手法,有较完整的情节发展,分场多、结构复杂,是前一类秧歌剧的进一步发展。秧歌剧的音乐大多采用陕北地方戏曲和陕北民歌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如《兄妹开荒》,以陕北民间音调为基础而创作,既有鲜明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3. 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

【答案】黎锦晖结合儿童生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作了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十一部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旱尝试者。

(1)形式和代表作品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有《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宝》《老虎叫门》《好朋友来了》《蝴蝶姑娘》等,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 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三蝴蝶》《春天的快乐》《小小画家》等,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剧。

(2)总体特点

黎锦晖最初的几部儿童歌舞剧,没有完全突破原来学堂乐歌所采用的“选曲填词”的方式来

进行编配,由他自己进行创作的段落较少。从《小小画家》开始,几乎全部的音乐都是黎锦晖根据剧情和歌词的要求进行的创作。

4. 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答案】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二、论述题

5. 简述谭小麟创作的艺术特征和成就、影响。

【答案】(1)艺术特征

①在和声语言上开始突破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

②追求大胆而灵巧的韵味和律动感。

③运用欣德米特20世纪现代作曲理论体系所创造的新技术,创作出既具有中国民族音乐气韵,又有他个人独特个性的室内性音乐作品。

④偏于淡泊清秀,又神骨·隽永,在当时我国音乐界中独树一帜,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各种声乐创作,尤其是他的以古代诗词所谱写的艺术歌曲中。

(2)成就

①1932-1941年,他在“音专”及美国学习初期的音乐创作,代表作品有男声独唱《春雨春风》、男生二重唱《金陵城》、无伴奏女声三重唱《清平调》、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江夜》等。

②1942-1948年,他跟随欣德米特学习作曲之后的音乐创作,代表作品有艺术歌曲《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 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等; 为中提琴与竖琴而写的《浪漫曲》,长笛、单簧管及大管的《木管三重奏》; 合唱、轮唱曲《挂挂红灯哦》《鼓手霍吉》和无伴奏合唱《正气歌》等。

(3)影响

谭小麟的这些作品是我国近代室内重奏音乐创作中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风格的影响,开始走上一条艺术创新之路的标志。

6. 如何全面评价当时留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 他们是否都是“亡国奴”和“汉奸”?

【答案】对于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应全面、辩证的评价:

(1)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为日伪统治者工作。日伪统治者在沦陷区改建了一些原有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组织了一些音乐活动,大力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和电影,其目的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这些活动,起了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当时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主要为溥仪皇宫服务的伪满“宫内府乐队”。汪伪政权为了麻痹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将上海各公私营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公司”,并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科”,作为笼络电影歌星及吸引少数音乐家为敌伪在沦陷区大肆推广娱乐性电影音乐活动的领导机构。他们先后拍摄了很多故事片和音乐歌舞片。特别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这个阶段,以上海的电影歌舞界为中心

所掀起的“不思亡国恨、沉醉于个人享乐”的浊浪,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

(2)另一方面,一些进步音乐家在沦陷区仍坚持进步的音乐活动。1935年在哈尔滨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哈尔滨口琴社”。该社在1935年底和1936年1月先后举办了两次带有爱国宣传的音乐演出,第一次公开演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乐曲《战场月》; 第二次演出了以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作品的改编曲音乐会,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个别音乐家也曾创作过一些隐含抗日要求的作品,如张霄虎在1940年所创作的歌剧《木兰从军》和1945年春创作的交响诗《苏武》,均以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在敌伪的“国立音乐院”内以李德伦、瞿希贤等为主的进步学生,向敌伪势力开展了一些斗争,以及沈湘等曾公开抵制敌伪音乐院企图组织为日寇侵略军捐献飞机的音乐会,而被校方无理开除等等。

因此,评价在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有些成为为日伪统治者工作的“汉奸”“亡国奴”,然而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沦陷期间,以音符为枪杆,用音乐号召战十反对日本侵略者,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鼓舞人民大众的坚强斗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