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外音乐史研究(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小调的形式有什么特征? 与号子、山歌有何不同?
【答案】小调的形式规整匀称,旋律性强,易于流传。加上艺人的传唱,使小调比号子和山歌的流传范围更为广泛。
2. 简述黄自的音乐创作。
【答案】黄自1924年赴美深造,1929年他的音乐会序曲《怀旧》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被聘为国立音专教授。黄自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在国立音专教授和声学、配器法、音乐史等理论课,为国立音专的作曲专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培养出了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等一批高水平作曲家。编写《和声学》与《音乐史》。他序曲《怀旧》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艺术歌曲影响较大,常根据古诗词创作,如《花非花》《点绛唇》等,有的是为音乐会创作的独唱曲如《玫瑰只愿》《春思曲》等。他的合唱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旗正飘飘》《抗敌歌》等,还有首清唱剧《长恨歌》,他的音乐作品曲调流畅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技法运用细致周密,歌词与曲调、演唱与伴奏的高度结合,并对民族音乐风格与多声结合进行探索,对他的学生和专业音乐产生很大影响。
3.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作出了哪些卞要贡献?
【答案】刘天华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二胡在高等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其次,他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义善于吸取西洋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和革新家。
4. 歌曲《满江红》(岳飞词)的来历?
【答案】1925年,“五卅运动”中杨萌浏将元代诗人萨都喇作词的《金陵怀古》一曲,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而成,这首歌曲从1920年代下半叶以来,在我国传唱甚广。
二、论述题
5. 简评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答案】(1)早期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传播,不仅限于宗教信仰,还使中国信徒们接触到西方的集体歌咏的演唱方式、西方的乐谱和乐器,以及西方音乐的风格等。
(2)西方音乐的传入和传播,不仅局限于沿海的大中城市,甚至对内地边远省份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也留下一定影响。
(3)在我国各地建立的教会及其所建立的各种学校中,西方音乐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平时做礼
拜、唱圣诗的范围,教会还在一些宗教节日举办专门的音乐会,演唱许多著名的宗教音乐作品。
(4)一些教会学校均设有音乐课,甚至开设了“琴科”,培养了不少喜爱西方音乐的中国男女青年。
(5)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曾运用西方群众集体歌咏的方式,并制订了一整套宗教性的仪式和所用的音乐。
6.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答案】(1)主要音乐创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代表作品有群众歌曲《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茫茫的西伯利亚》《赞美新中国》; 抒情性独唱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 套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
(2)《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
①音乐特征
a.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依次为:《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高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河边对口曲》(男生对唱与二部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与轮唱)、《怒吼吧! 黄河》(棍声合唱)。各乐章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音乐形象和演唱形式上相互对比,但又有内在联系而成为统一整体。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发展到了最高点。
b. 乐曲以力量、崇高、苦难为主题,采用了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手法进行创作,尤其在采用外国复调体裁等多声作曲技术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因素,如《黄河船夫曲》中的劳动号子音调、《河边对口曲》中的西北民歌曲调,从而使得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②艺术成就
a. 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由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是一部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b. 《黄河大合唱》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备,又具有大众化特点,通俗易懂,明快简练,堪称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对其后中国大型合唱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c. 它的音乐既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其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
③历史地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茶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型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
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