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王光祈的贡献。

【答案】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

(1)向中国介绍西方的音乐文化,包括西方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技法、研究方法等。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均1924年)、《西洋音乐与戏剧》等。这些音乐理论著述,全面客观地向中国音乐界介绍丁欧洲音乐史、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和声学、曲式学等各种技术理论以及乐器、乐队的基础知识。

(2)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这类著述以《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歌剧》为代表。(3)用比较学的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他是亚洲第一位在比较音乐学领域进行研究与著述的人。(4)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体系、教育方法。

2. 简述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

【答案】刘天华1922年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刘天华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开拓了二胡音乐的新天地。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使民族器乐教学走上专业化道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取到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简述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比前人有哪些突破。答: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贯穿着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在作品形式结构和乐思的展开原则上,他一方面有意识保留了以往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另一方面大胆吸收了西方音乐创作典型的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原则,以及主题部通过三部性结构和主题变奏结构原则。使在刘天华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韵,又体现出中西交融的民族特色。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将作品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上,同时吸收犷西方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有的还运用了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如《悲歌》。节奏、节拍、速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记谱等方面,刘天华坚持作品体现出民族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引进一些西洋音乐节奏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如《烛影摇红》中采用了传统音乐中少见的3/8拍和12/8混合节拍。

演奏法上,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颤音演奏法,引进了跳弓、断弓、颤弓、泛音等技法。此外,他还吸取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法来丰富二胡演奏。刘天华对二胡的创作突破了前人,为二胡的专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3. 萧友梅的贡献。

【答案】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

②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4. 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案】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群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 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 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 《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等交响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

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吟》为歌词,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茶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该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套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词》、《黄河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想吼吧! 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二、论述题

5. 概述越剧的形成、发展和改革。

【答案】(1)越剧的形成

越剧由原来是浙江峡县名叫“的笃斑”的一种从“落地唱书调”的说唱转变而来。

(2)越剧的发展

①越剧最初完全由男性演员上台表演。

②五四运动前后进入上海,越剧开始吸收京剧、绍剧等传统剧种的表演形式,增加了丝弦伴奏,逐渐扩大规模,改进表演技术,当时称之为“绍兴文戏”。

③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试办女子班。

④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抗战爆发后,逐渐转变为全部以女演员来表演的剧种。

(3)越剧的改革

①在越剧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以筱丹桂、袁雪芬等人所组织的“丹桂剧团”和“雪声剧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袁雪芬等人曾邀请一些话剧工作者参加越剧的编导工作,并对舞台装置、化妆、服装以及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全面的改革。

②袁雪芬邀请了作曲家刘如曾以及音乐家谭抒真、黄贻钧等人,参加有关越剧的音乐改革。 ③袁雪芬等人将原来“绍兴文戏”这个名称改为“越剧”,并通过《梁祝哀史》等剧目的演出,奠定了越剧改革的基础。

④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袁雪芬等人在“国统区”民主运动和进步文艺的影响下,演出了《祥林嫂》《山河恋》《寒夜曲》等新戏,深受群众的欢迎。

6. 简述贺绿汀的创作特色、成就和影响。

【答案】(1)创作特色

钢琴曲保持着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以其十分通俗、亲切的风格而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 抗日歌曲结构严谨,音乐语言质朴流畅,手法冼练。

合唱曲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充满革命乐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