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学位]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3.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4.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口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5.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
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6.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
,即用不符合社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7.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8.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基本内容。在当前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四个方面。
(1)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胜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10.社会设置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社会设置的构成
社会设置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R 、善良与邪恶、值得与小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②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
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设置的化身,是社会设置存在的重要基石; 权威与社会设置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马克斯·韦伯将权威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
a.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权威的永久性是这
一权威的重要特征,权威的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b. 感召型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
c. 合法权威,来源于人们对正式规定的、非个人专断的规范的认可,行使合法权威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现行法规的明确承认。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设置的运转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必须有一定的辅助物,这就是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设置运作的需要而设立的,是社会设置运转的空间场所,不同的社会设置所设立的道具与台景都有不同的特征。
(2)社会设置的特征
①可重复性
社会设置的可重复性即一种社会设置对特定社会情景中的互动方式、利益关系的规范,不以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为转移,只要类似的社会情景出现,该种社会规范、设置就会起作用。这种可重复性既体现了社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又使人类行为具有可预见性。
②集体性约束
特定领域的社会设置总是需要该领域的群体成员共同遵循,其结果便是集体行动,这种集体行动控制着每个个体的行动,因此设置总是社会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设置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循规范,并对违逆行为、越轨行为予以处置来实现的。
③自我维护特性
社会设置一经形成,便开始产生历史文化的积淀效应,它能使社会设置在失去生命力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延续着对人们的行为约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