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税收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证券税收制度
【答案】证券税收制度是指政府对有价证券(主要指资本证券)的发行、转让交易行为、获取收益、继承与赠与等环节所确定的征收原则和征收制度的总称。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对证券发行和转让课税;②对证券投资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课税;③对证券转让增益课税;④对证券的继承及赠与课税。证券税收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主要包括:证券发行税、证券交易税与印花税、证券营业税、证券所得税、财产税类等。
2. 税式支出
【答案】税式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对经济、社会的某些特定领域施加影响, 通过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 把本届政府财政的一部分收入让渡给纳税人的间接支出。税式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支出。其一般形式有税收减免、纳税扣除、税收豁免、税收抵免、延期纳税、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等。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税收的征集规模不能超过同期剩余产品价值总量?
【答案】社会产品价值由C 、V 、M 三个部分组成。其中C 是生产中被消耗的原材料、机器
V 是对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的补偿价值, 用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消费设备等的补偿价值;
需要, 是必要产品价值, 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M 是剩余产品价值。
(1)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C , 是简单再生产的物质起点, 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补偿范畴, 对其课税, 就必然影响简单再生产。
(2)必要劳动价值V 也同样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补偿范畴, 属于维持人自身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如果税收课及必要劳动, 必然使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社会再生产就失去目的和动力。
(3)物化劳动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都不能成为税收的价值源泉, 那么税收只能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M 。因此, 一般情况下, 一定时期税收征集规模不能超过同期剩余产品价值总量。
4. 如何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
【答案】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 而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 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到了现代社会, 税收已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税收基本概念的理解,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本目的: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 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只有征收税收才是其资金供给的最有效方式。
②征收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而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都是无权征税的。
③征税依据:政治权力, 或说是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是社会全体成员集体让渡或赋予政府的, 凭借这种公共权力, 政府可以征税。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必然是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义务。
④直接目的: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资金的一种工具, 或者说, 税收的财政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⑤经济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 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 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
5. 你认为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哪一个指标作为分母计算宏观税负水平更好?
【答案】我认为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分母计算宏观税负水平更好。理由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能更确切地反映一国实际生产规模, 计算较为简便;
(2)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体, 流转税是按属地主义原则征收的;
(3)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快速但总量还不是很大, 来源于国外的投资所得较少, 减掉税收抵免或扣除, 对外投资方面的所得税税收收入量小可忽略;
(4)劳务所得在外国已纳个人所得税一般要予以抵免, 本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金额不大。 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范围与税收计算范围比较一致, 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税负率的分母更为准确。在中国,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额差别不大, 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分母来计算宏观税负率也能说明问题。
6. 如何实现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的优化?
【答案】中央税与地方税的结构优化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博弈关系, 关键就在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收划分。
(1)划分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基本原则是税种的功能性质应当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相匹配:
①具有较强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和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②税基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税基流动性较弱的税种应划归地方政府; ③受益性较强的税种应划归地方政府, 受益性较弱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应当充分考虑税收征收管理的效率;
⑤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应当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中央税和地方税结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①按税种的功能性质划分收入
a. 消费税和关税继续作为中央税。个人所得税应作为中央税。未来的社会保障税也应作为中央税。
b. 企业所得税作为共享税, 实行税源共享, 中央和地方分率计征
c. 营改增深入, 增值税扩围, 应扩大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
②在给予地方政府必要税权的基础上, 完善地方税体系
a.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应成为省级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b. 在法定范围内对地方税税种的征收标准进行适合本地情况的调整或征收新税种。
③建立和完善省级以下分税制
尽快改革和完善财产课税制度, 使其成为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 完善地方税系。 ④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7. 从理论上说, 存在哪些提高税收效率的途径?
【答案】税收效率原则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小, 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的原则。
(1)税收的效率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即税收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 是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超额负担越小, 税收的经济效率就越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 也就是说, 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千扰作用“度”, 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量”。
②税收的行政效率, 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 反之,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低。
(2)针对税收效率的两个方面, 体改税收效率的途径如下:
降低税收超额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a. 税收中性, 理论上是指政府征税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超额负担;同时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应是当依靠市场机制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b.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 也就是说, 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度”, 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量”。
(3)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
①政府在管理支出上力求最小, 要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管理税务, 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 以节约征管费用;
②征税也必须使私人部门的执行费用最少, 这就要求简化税制, 使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掌握, 并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 同时也可减少纳税人逃税的企图和机会。
8. 如何理解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答案】税收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与责任的一项制度, 实质上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