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705社会保障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贫困严重度与贫困密集度

【答案】贫困严重度与贫困密集度的解释与比较如下:

贫困严重度与贫困密集度都是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贫困密集度等于贫困深度乘以贫困发生率,即用贫困人口的人数乘以他们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再将乘积除以总人口。贫困的密集度又称为贫困差距指数。

贫困严重度是指不仅贫困的发生率和贫困深度增加,而且穷人之间个人消费的分配也变得更不均等。例如,如果一元钱从一个穷人手里传给另一个更穷的穷人,那么,贫困的严重度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尽管此时贫困密集度没有发生变化。贫困严重度用通常的数学算式来表示,贫困严重度等于先把单个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取平方,再把所有贫困人口加总起来,除以总人口。此外,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预期寿命、净小学入学率等社会指标,也被用于对贫困程度的衡量。

2. 非系统性风险

【答案】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风险来源为非全局性、理论上可以通过基金管理者的操作进行防范、化解的具体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管理风险。

3.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4. 员工住房福利

【答案】住房福利可以分为法定住房福利和补充性住房福利,其中,补充性住房福利即为员工住房福利,它作为员工福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愿建立、自主管理和实施的、额外的住房福利计划。员工住房福利计划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补充住房公积金、现金津贴、房屋贷款、个人储蓄计划等。

5. 法律援助

【答案】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是指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通过减免法律服务费用,提供法律帮助等手段,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法律保障。

6. 五保制度

【答案】五保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自1953年全国陆续开展合作化运动后,农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当时,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隔制,农村中的孤寡老人与孤儿等不可能像城市孤寡老人与孤儿一样得到国家的直接援助,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乡村集体经济来保障。

7. 福利

【答案】“福利”通常具有“幸福”、“富足”等多种含义:

①最一般意义上的“福利”,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包含了富裕、幸福、平等等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②“福利”是一种物质的或者是货币的资源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福利性津贴制度等;

③“福利”指对特殊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者特殊服务的方式,常常用作指一些专门针对贫困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和特殊服务。

8. 社会福利基金

【答案】社会福利基金是指国家和社会用于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包括财政性福利基金、社会化福利基金和企业自有的福利基金。其中,财政性福利基金通常用于无收入来源和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化福利基金则可以根据居民的需要来安排; 而企业拥有的福利基金则用于本单位员工的福利。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福利基金不同于社会救济基金,它的目的不是济贫,而是保障和维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因而是高层次的保障。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

【答案】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保障着人的基本生活,而且实践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直接体现了对弱者的重视与照顾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直接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甚至解放了人类自身,是人由家庭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最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可见,社会保障制度因价值理念的先进性和实践中的巨大功能,对社会文明发展进步有着重要贡献。

(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竟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一方面,社会保障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从而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能够帮助遭遇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恢复正常生活并重新投入社会;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不仅直接提高着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维系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推动着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一方面,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建立,都直接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都直接表现为受益者福利的提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促进着国民福利的普遍提升。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不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它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系统或一个构成部分,既需要其他政策体系等为之配套(如医疗保险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配套,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配合),也可以为其他政策体系的实施提供配套。

(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社会产业结构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需要众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是能够容纳众多劳动力的新兴部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既直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这一意义应当得到重视。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以及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决定了中国不仅需要尽快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整的体系。

10.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实行属地管理?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实现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因此社会保障要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除新加坡等少数城市国家或小国家外,各国的社会保障事务通常都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的。

有鉴于此,社会保障管理应当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 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