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网融合

【答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代表现代信息产业中三个不同行业,即电信业、计算机业和有线电视业的基础设施。“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三网融合有多种含义:狭义讲,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与趋同; 广义讲,是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三种业务的融合。从服务商角度看,是指不同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 从终端用户看,是指消费者用户装置(如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的趋同。

2. 文化(工业)产业

【答案】文化(工业)产业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概括而言,文化工业概念的批判性含义包括两个层面:①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②文化工业具有浓厚而隐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蔽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这个概念暗示了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过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作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广泛地产生于发达工业社会。它批量地制作和传播人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和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从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从而最突出地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进入了大众蒙味的阶段。

3. 网络原生媒体

【答案】网络原生媒体是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4. “老爸”布莱尔

【答案】“老爸”布莱尔是美国大学新闻教育的非正式的奠基人,1873年生于密尔沃基的一个报人家庭。1912年,他帮助创建了美国新闻学教师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的第一届主席。他通过主

持美国新闻学院和新闻系协会课程委员会(AASD7)的工作,影响了其他大学的新闻学课程。布莱尔是新闻问题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担任美国新闻教师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布莱尔通过以一个更加学术性的方向改造新闻学院的途径,帮助新闻学院生存下来。

5. 查尔斯·达尔文

【答案】查尔斯·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于1831-1836年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简答题

6. 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人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夕,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7. 谈谈你对枪弹论的理解。

【答案】(1)大众传播具有极大威力,这种观念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有时这个理论也被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或刺激一反应论。这个理论以为,人们极易受大众传播消息的攻击,如果消息“射中靶子”,就会得到期望的效果。

(2)一战后对宣传的分析表明学者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某种思考,人们可以将这种思考视为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最初理论。从本质上讲,这种理论是后来所讲的“枪弹论”。

(3)宣传分析研究所的工作产生了一种原始的态度改变理论。研究所确认的几种宣传技巧与后来经科学方法仔细研究的技巧十分相似。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技巧能使态度改变,但是并非对每一个人都起作用。

10简述你对乐队花车的了解。

答:(1)乐队花车顾名思义,是指“每个人一一至少我们所有的人一一正在做它”。利用这种技巧,宣传者试图使我们相信,人们所属团体的所有成员都接受他的计划,因此人们必须跟随大家“跳上乐队花车”(jumponthebandwagony 。

(2)很多采用乐队花车法的例子出现在广告上。例如,一种除臭剂被描述为“人们的选择”。一则美国军队的招募广告卜出现了一群穿着制服微笑的年轻人,他们说:“加入我们军人的行列。”乐队花车法常被用于战时,让人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在为战争作出牺牲,甚至牺牲他们的生命。

(3)尽管效果有限,但是这七种技巧仍然实现了研究者的初衷,提供了大众传播中广为应用的技巧的一份备查名单。所有的宣传技巧都会有瑕疵,不是在这一方面,就是在那一方面。懂得这些技巧,能使人们(包括专业的传播者)成为更好的信息消费者。

三、论述题

8. 2011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制作了国家形象片在海外媒体对外播出,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请运用传播学理论评述我国政府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答案】(1)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对方国家及其社会公众的解读、认知和评价。作为一种广告化的宣传影像,国家形象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有饱和的信息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图、情感与纪实的相互交融不是简单地对国外宣传理念的变迁,此举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价值判断,旨在从受众解码的角度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有效编码。

2011年1月12日,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人物篇己经制作完成,1月17日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并且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

虽然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作用,但是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中外认识存在巨大差异,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与现实的国家形象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和建构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家形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其意义超出大众传播学科本身。因此全面、准确、系统地表述中国国家形象,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中国形象对外传播战略及对策

第一,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深层细分国际受众市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对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一个国家制定和传播对外政策,必须考虑外国公众的预期反应。”在此层面,贴近性传播是细分国际受众市场的基本要求,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考量国际受众市场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国借助大众传播建构国家形象时,最理想的定位应该是将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眼光融合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这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且还是建构中国亲善友好、令人敬仰的大国形象的策略问题。

第二,整合公共外交机制。中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公共外交,宣传中国,尤其是加强政府公关和组织人际传播,不断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形成国家品牌战略。

第三,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文化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感染力、亲和力、同化力,容易使公众产生对一个国家的认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是中国基于一种人类的角度,面对共同的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文化的处方,使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中国文化为维护当今世界文化生态平衡所作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正如杜维明指出的:“面对西方,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小卑小亢的胸怀,不屈小饶的志趣和小偏不倚的气度,走出一条充分体现沟通理性的既利己又利人的康庄大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