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科技创新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答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三个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于1856年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弗莱堡。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他提出男孩们将父亲视作母亲的性关注对手的理论,震惊了因循守旧的欧洲。他声称,歇斯底里症是由儿童的性诱惑造成的,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有可能患歇斯底里症。1939年因癌症去世。 3. 本我 【答案】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本我由生而有之的某种心理本性一一诸如本能一一的所有东西构成。由人的人格的生物成分构成的本我,借助于作为减少紧张的手段的快乐原则来发挥作用。对于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 它不知道道德。本我与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人格。根据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以后,无意识就只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了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 4. 传播效果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1)在微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卜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2)在宏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
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5. 创新扩散
【答案】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所提出。根据新事物普及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 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新事物可以直接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革新者,但在其他类型的人群中,新事物的影响流则是从早期采纳者传递给早期追随者,然后再传递给后期追随者,最后传递给滞后者。
二、简答题
6. 简述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木观点。
【答案】(1)“培养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
(2)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3)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卜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培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②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③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十潜移默化中。
④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因传播内容而异。
⑤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共鸣”。
7. 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含义
①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 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②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2)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区别
①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而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
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②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而整群抽样则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3)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联系
①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都具有目的指导性,针对目标样本可做出相应的预测,二者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具体可行并且遵循成本最低的经济型原则。
②在根据样本资料推论总体时,可用概率的方式客观地测量推论值的可靠程度,从而使这种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论述题
8. 试述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研究如何从传播对象角度探讨劝服艺术的。
【答案】耶鲁研究除了从传播来源与传播方式的角度探讨劝服艺术之外,还从传播对象方面分析了影响劝服效果的一些变量,其中主要有二点比较突出。
(1)听从性
决定受众听从性大小的,决定他们耳朵根软硬的,是对自己的主观评估。自我评估低的人比自我评估高的人,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指教、听从别人的劝导。自我感觉不佳的人比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内心谦卑的人比自视甚高的人,更倾向于听从,当然这得以传播者的论点合情合理为前提。
除自我评价之外,霍夫兰、贾尼斯等人还根据多次的实验提出以下一些决定听从性大小的个人特征: ①心怀敌意的人比心怀善意的人,更难受他人思想的影响。
②想像力贫乏的人比想像力丰富的人较难于劝服。
③内向性的人比外向性的人更不容易说通。
④具有社会进步倾向的人比遇事保守的人劝服的困难要小一此。
(2)恐惧诉求
贾尼斯等人的实验表明,在宣传一种主张时轻微的恐惧比强烈的恐惧能得到更佳的效果。从理论上讲,这是由于过度的恐惧会引发心理上的抑制反应。同样,强烈的恐惧信息也会抑制人们对信息的注意与理解,因而也就削弱了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力。
到底是让受众感到极度恐惧为好,还是只让他们觉得轻微恐惧为好,从恐惧诉求的研究中似乎得不出个明确的答复。因为实际情况多种多样,而决定恐惧度强弱的主要因素又在于具体的传播内容,如果问题关系到人的身家性命,那么越强的恐惧看来就越有效,否则会给人以危言耸听之感,结果便会适得其反。(3)接种免疫论
接种免疫论的创始人,是耶鲁学派的宿将威廉·麦奎尔。他的免疫研究可追溯到霍夫兰关于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的探讨上。霍夫兰曾指出,接受正反两面信息的受众比起只接受正面信息的受众更能抵御反面信息,在反面信息的冲击下更能站稳立场,不被动摇。经过一些实验麦奎尔得出结论,为使人们坚持某种信念,必须使他认清这种信念的弱点所在,只有事先经受轻微的攻击,才有力量抵御口后更强烈的攻击。
9. 论述芝加哥学派在1935年以后影响迅速下降的原因。
【答案】1935年以后,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迅速下降。这有儿方面原因:
(1)芝加哥学派的博士生离开这里到其他大学里教书,因此它造就了自己的竞争者。
许多其他好的社会学学院赶上了芝加哥大学。例如,1941年以后,哥伦比亚大学有两个杰出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