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白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2. 体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又称睡眠者效果,由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卜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 霸权(Hegemony )
【答案】霸权是媒体与文化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提供了解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主控的社会族群如何能成功地掌管与统治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文化霸权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斗争、对立以及冲突的维度,在那里,意识形态不仅仅占统治地位,而且争夺霸权,且争夺霸权最终不得不通过协商才能取胜。
4. 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己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5.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
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二、简答题
6. 简述勒温团体与行为改变的研究。
【答案】勒温对团体对其成员行为改变的影响做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
(1)勒温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饮食习惯等,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就是格式塔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2)勒温在这种实验研究的启发下,开始把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称为“解冻”,即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与团体过去标准的关联。
②第一阶段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
③第二阶段是“再冻结”,这是建立在新标准之上的一种重新建构。在所有的这二个阶段中,个体都要参与团体的决定,这样比单是向每一个个体提出改变要求要好得多。
(3)勒温也希望利用他的团体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解决关于社会问题同引起变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与此同时,勒温在行动研究中还比较关心种族冲突问题和社会偏见问题,他曾亲自指导丁关于社团中集体住宿对偏见的影响的研究、关于服务机会均等的研究和关于儿童偏见的发展和预防的研究等。
7. 你认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消除宣传的影响? 为什么?
【答案】不能,从教育入手来增强公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进行反宣传教育,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所产生的作用只能减弱而不能够彻底消除,因为宣传就像广告一样是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介处于强势地位,对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答案供参考)
三、论述题
8. 论述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答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己经延伸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益匪浅,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深受其影响。
社会化,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扮演社会的角色。网络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提供正功能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技能规范、文化
传承、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境。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和和消极两个大的方面。
(1)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更易于社会化。
a. 网络社会是信息化和普遍交往的社会,通过网络,青少年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接触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丰富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青少年视野的开阔。
b. 因此,正确的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去认识,和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将对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有着莫人的正面作用。②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使青少年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a. 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b.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 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③形塑了青少年的多元化生存,使青少年有实践更多社会角色的机会。
互联网在总体上是松散的,人际交往具有的双向性、互动性等特征,打破了现实人际交往的特征,单一的交往主体开始变为多元交往主体。网络的虚拟性缩短了青少年亲自探索的时间,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挫折和痛苦,消除了不被社会接纳和承认的焦虑和恐惧,使他们更有信心的步入现实社会。
④满足了青少年对平等的需求,加快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a. 网络空间能将青少年从工业社会功利性的生活与交往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更加自主、更富人性光辉的数字化生存模式。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问,是一种高度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体,没有种族偏见,没有性别歧视和贵贱之分。
b. 在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政治互动过程中,青少年扩大了政治知识,深化了政治认知,提高了政治技能、政治觉悟,不断的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的自觉性,不断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过渡,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2)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①网络信息纷杂,容易影响青少年正确的态度和弱化道德意识。
网络的自山性和随意性及多元化特点,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荞不齐,导致信息污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危害很大。互联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思想文化泛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