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简讯
【答案】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快讯,是一种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言语报道事实的新闻文体。它一般不交代事情发生的经过和背景,没有多余的解释性的话,也没有导语,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和简短的文字,将事情的简要情况迅速地报道出去。简讯的篇幅非常精短,至多一两百字,少则几十字。简讯虽然简短,但并不代表所报道的消息份量轻或者新闻性弱,有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事实,重大新闻往往也会以简讯的形式出现。
2. 新闻人物
【答案】人物通讯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通讯结构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又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通讯没有消息较固定的“格式化”的结构,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通讯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由十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难度较大。
4. 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现场报道是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现场报道的特征是:主客观音响的同步性和不可分割性(主述与背景); 地点的不可变性; 即时性; 直观性与描述性。其优势是:有利于发挥广播短、平、快的优势; 有利于发挥广播的音响优势,能产生很强的现场感。短处是:地域跨度较大或时间跨度大的新闻内容,不适宜采用这种方式; 现场报道受报道形式的局限,往往容易表象化。
二、简答题
5. 请谈谈你对新闻写作“一事一报”的理解?
【答案】(1)定义
“一事一报”,是指一篇新闻稿报道一件事,又称单一事实新闻,具有偶发性、单一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它是最原始的客观报道方法,采用单篇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其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语言简洁明了,篇幅较小。
动态消息报道最常采用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因动态消息要求报道的重点限定在事发当时的这个时段,其内容比较单一。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既可突出新闻事实与信息的精要,又可使消息做到篇幅短小、运转灵活,从而保证新闻时效。
(2)适用范围
“一事一报”也常见于以下新闻:
①纯新闻。纯新闻以一事一报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交代何事,即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发生经过和结果,其他新闻要素则可一笔带过。
②解释性新闻。一些解释性报道可报道单一事实新闻,重点在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 ③调查性报道。既可用连续报道法,也可以对单一事实一事一报,意在揭示“隐瞒的客观事实”,以深入揭露问题为己任。
④特写。特写也可以事实的客观性为报道的根本,一事一报,集中报道一件事、一种情况或是一个侧面。
(3)评价
“一事一报”的优点在于可以突出新闻重点,使新闻报道新鲜、快速、简短,提高新闻时效性。但相对于其他写作方式而言,“一事一报”的方式可能存在内容单一、片面,缺乏联系的视角等缺点。
6. 具体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得消息与通讯一等奖作品的新闻角度。
【答案】示例如下:
材料一:
以下是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郭浩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 宁夏人攻克一道道世界性施工难题
郭昊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
本报讯(记者苏保伟)1月22日,在北京奥运会国家会议中心,郭昊东将火车票分发到一群打工者手中,让他们回宁夏过年。此前,这位从彭阳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打工头,率领他的“郭昊东施工队”奋战在国家会议中心外观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施工难题,为宁夏人争了光。
家境贫寒的郭昊东读完高中后便到银川、西安、深圳等地打工。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不眠之夜,他在深圳做出决定:到北京去,与奥运同行。不久,他受聘于北京一家公司。2005年他成立了北京德泰兴装饰公司,将彭阳、同心一带农民纳于“摩下”。他重视职工生活和技能培训,花30多万元购置了一栋三层移动式职工宿舍,3万多元添置了图书和影像资料,采取
岗前学习、岗中传帮带、周末和晚上辅导等形式对工人进行培训。与武警北京北苑支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对职工进行军训。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技术过硬,由西北人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玻璃幕墙施工队伍一一“郭吴东施工队”在首都业界声名鹊起。
2007年3月10日,“郭昊东施工队”承担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四大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会议中心东、北、南三面玻璃幕墙的施工任务。施工难度最大的是东面外观双曲线悬挑唇型工程,长各500米的“上、下唇”是不规则的三维曲面,全部用钢结构和金属铝板及4万多叶片组合而成,每一工艺、细节均通过三维空间集中表现,独特的造型由英国RMJM 设计公司作总顾问设计,这样的施工在世界上是首次,没有先例可借鉴。此前已有几家施工队因技术难度大而临阵退缩。郭昊东组织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2007年底,在监理单位严格审核下,中心上唇和玻璃幕墙工程顺利封闭,得到2008奥组委的认可。
目前,“郭昊东施工队”的业务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到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2007年累计引进宁夏劳务人员230多人,长期工达150人,除衣食住行开支60多万元外,每年按月足额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文章来源:《宁夏日报》2008年1月23日)
分析:
这条消息从“郭昊东将火车票分发到一群打工者手中,让他们回宁夏过年”这个看似很小很平常的的角度切入,其余几乎全是对背景资料的组织。以被报道者郭昊东的经历为主线,引出这个“由西北人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玻璃幕墙施工队伍”同北京奥运场馆的关系,延伸出“宁夏人攻克一道道世界性施工难题”这一宏观命题。
在选取新闻角度上的方法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针对《宁夏日报》的受众群体多为宁夏人,且“北京奥运”是全国瞩目的大事件,报道选取“宁夏人与奥运场馆”这个角度,将“接近性”原则和“重大性”原则巧妙地结合,这是成功选取新闻角度最关键的一步。
(2)在对大量背景资料的处理上,善于从“虚中觅实”,对“施工队纪律严明、作风技术”这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通过“与武警北京北苑支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对职工进行军训”这一具体内容入手,表现出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3)宏观上看,这篇消息善于从全局高度找新闻角度。在“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大背景下,奥运场馆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这其中有许多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作者正是看到了“郭昊东施工队攻克奥运场馆建设技术难题”这一事实背后蕴含的“为宁夏人争了光”意义,才写出了符合受众口味和审美的作品。
材料二:
以下是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纸通讯《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
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