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2. 新闻客观性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来表现。
3. 突发性事件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这一类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伴随着人类生命和则产的重大损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坏消息’夕、“坏事”,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难度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多数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先用消息抢先报道,将灾难的大致情况和损害程度抢先告诉读者,以满足读者尽快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继而再采写详细的事件通讯,将消息中的“如何”以及“为何”要素一一展开,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索,满足老百姓详知、深知的心理需要。
4.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二、简答题
5. 通讯应该怎样提炼主题?
【答案】通讯提炼主题的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1)集中
通讯的主题要集中一点,突出一点,主要宣传一种思想,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项经验。这就要求开掘得深一点,抓准了,把它写深写透。切忌散和乱,羊头上抓抓,狗头上摸摸,东一榔头西一棒,大导语套小导语,枝枝“r “r ,七股八岔; 或者搞事例堆砌,罗列现象,使读者不得要领,不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写通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要企图在一篇通讯中说明和解决许多问题。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主题思想不集中,通讯就没有生命力。通讯主题的新鲜,要求作者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一眼望到底的东西,不重复别人的老材料、旧观点。记者本来就应该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只有不断向读者提供新材料、新观点、新经验、新知识,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2)新鲜
通讯要有新意。新意,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新鲜。有新思想、新问题、新经验,意境上别开生面,立意明确,观点鲜明。最好要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不同凡响,不炒冷饭,不人云亦云。要善于抓时代尖端的东西,抓生活潮流前沿的东西,这样能令人耳目一新。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只要及时抓住,并深入下去探究,总会有一些受众感兴趣的新东西出现。记者要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把通讯报道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去。
(3)深刻
深刻,就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就事论事,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开掘得深,并能提高到方针政策、理论的高度,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报道。
6. 结合实例,谈谈目前社会观察通讯存在的误区。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要求记者有高度的责仟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材料,需要运用微观和宏观结合的纪实手法,同时应避免目前这类通讯存在的误区:
(1)媚俗、盲目追求“卖点”
社会观察通讯写作中要注意坚持与维护新闻报道的品位,不能一味迎合读者寻求刺激、猎奇的需求,将渲染凶杀、色情、暴力、吸毒、同性恋、婚外恋、走私、政治经济丑闻、离奇故事作为追求媒体“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的诱饵,而不顾社会效果。
(2)注意保护隐私权
社会观察通讯在进行调查性报道中,报道弱势群体生存状况会涉及具体人和事,容易触及一些敏感问题或个人隐私,要掌握好“度”,在运用隐蔽式采访时,也要掌握好一个“度”。
(3)严防道听途说和虚假报道
社会观察通讯报道的社会现象经常是老百姓的热门话题,社会上往往会有很多相关的传闻。这时有些记者在“抢时效”的压力下投机取巧,或以道听途说代替采访,或从见诸报端的第二手、
第三手文字材料中获取素材,更有甚者,剪刀加报糊,把别人的报道抄抄拼拼就成了“社会大特写”。
(4)防止片面、偏激,以免造成负效应
①社会观察通讯不等于揭丑通讯,许多新的、“中性的”或者令人鼓舞的社会现象、社会变化,也应列人选题之内。
②写批评、揭露性的社会观察通讯,记者置身现场容易受到感染,但应以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审慎的态度,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物,把握分寸。避免一味宣泄,甚至渲染、煽情。
(5)刹住超长风
社会观察通讯不意味着越长越好。掌握报道的篇幅,组织报道的结构,简练地写作,是这类报道的新追求。记者应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己任,将社会观察通讯写成研究社会间题的参考书,严肃采写,善于思考、研究,为社会把脉,透视深层问题,理性启迪受众。
三、论述题
7. 试论述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以及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答案】(1)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每年各大媒体都会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例如《2011年十大假新闻》、《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制造了像“金庸去世”、“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李娜怀孕”等匪夷所思的假新闻。其中,特别是在对体育、娱乐圈的球星、歌星、影星的报道中,往往是第一天报道,第二天辟谣或更正,第三天吵吵嚷嚷要诉诸法律,实在是真假难辨。
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
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上述两种失实,作者是采取凭空添加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与此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作者通过巧妙地“取”“舍”,使坏事变成大受表扬的“好事”,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作者在写新闻时,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作者的想象去塑造事物的面目。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写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写成是某个人做的。在电视、广播中,这方面的失实比较突出。有些电视台在拍摄专题经济新闻时,让一些长得漂亮的文工团员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来拍“喜摘丰收棉”,用合并畜群的办法来表示“牛羊成群”,用其他场合掌声的录音来表示“热烈欢迎”的气氛。
⑤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写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⑥作风漂浮,采访不深入,核查不严格。思想方法片面,相关知识缺乏。
⑦“合理想象”,为抢时效,牺牲真实。借助主观推理、想象和虚构,从己知事实推测记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