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新闻事实

【答案】新闻事实,是指构成新闻报道内容所必需的各种具体材料的总和。新闻事实来自客观实际,是从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同时又是新闻题材赖以形成的基础。完整的新闻事实,既需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公众关注程度等特殊素质,也要求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过程、原因等新闻要素。

2. 骨干事例

【答案】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3. 完整情节事实

【答案】完整情节事实是指完整表现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通讯在报道一件复杂的事件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仅有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情节事实难以说明问题,常常围绕主题选用多个完整的情节,以达到多侧面、深层次地表现事件或人物的目的。

4. 新闻背景

【答案】新闻背景是指对于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它通过引用有关材料,应用交代、说明、解释、对比、衬托等手法,显现或暗示新闻事实的成因、意义等,藉以深化新闻主题,帮助受众透过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事实的本质及其对周围事物的影响。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被称为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不是新闻事实,是有助十理解新闻事实的必要材料,运用时务必精挑细拣,尽量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以内。

二、简答题

5. 突发性事件因其小可预知和灾难色彩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哪些困难?

【答案】(1)记者的采访写作大多在事件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不容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缺乏现场感受,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向读者展现这个事件。即使赶到发生事件的“现场”,有时也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来做报道。

(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常常伴随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而我们的报道大多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因此,去调查这一事件本身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的损失,导致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可能是假相,这使得记者的调查更加扑朔迷离。这时候,记者面对的难题简直与公安人员相似。这种事件的调查,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J 踢“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6. 简述新闻背景的作用。

【答案】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新闻中出现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是常有之事,如果不加解释,它们会成为读者理解新闻的拦路虎。新闻背景用来解释的另一类对象是消息中的事实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写作总是负有一定的“翻译”的任务。对于非特定的读者大众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总是带有“专业”、“专门”的性质,记者须臾不可忘记“通俗化”这个程序。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原因有三点:

①读者的需要。面对媒体的报道,读者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等。

②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个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

③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一一让读者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文学艺术领域惯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衬托,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很多情况下,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

的程度,显示其新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对比衬托性的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读者之必要。然而,由于事态不明朗,事实的暴露尚不充分,发言还不是时候,或者顾忌到有可能引起的麻烦,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性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负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性材料的任务。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言,除了要获得新闻和信息,了解时事、随时洞悉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希望获得知识的、情趣上的满足,以提高人的素养,保持健康愉悦的心绪。文艺体育类的报道、轻松的社会新闻之所以受欢迎,与此不无关系。这类内涵丰富的新闻,是读者很好的精神食粮。为了提供这样的新闻作品,记者要在新闻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人物始终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媒体报道的各类新闻,无不与人的行为、人的命运有关。那些以报道新人新事为主的人物新闻,更是将任务推到了前台。然而,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活动舞台又存在很大差异,相互理解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传媒肩负着中介的任务,它有必要在着眼于新闻事件的同时,将其人物的有关情况介绍给自己的读者,向读者说明此人之所以会有此举的必然性、合理性,以便读者理解。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消息中加入适当的人物背景。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这也是新闻背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类背景可以称之为“累加性背景”。它是在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之外,顺带介绍其他一些相同类型的事例,或者顺带给出同类事件总的情况、数字。这类背景与新闻事实并无因果联系,但是,它们在消息中的出现,却使读者不仅能看到消息所报道的“这棵树”,也能看到这棵树之外的“森林”。从而帮助读者举目远眺,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观察和认识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

三、论述题

7. 试述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与关系。

【答案】(1)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

①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指新闻报道公开传播后给社会造成的非预期的、不良的结果。根据效果的社会作用划分,新闻传播效果分为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负面效果是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生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甚至阻碍作用的效果。

②“负面新闻报道”是对社会负面现象所做的报道,通常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