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布坎南式导语”
【答案】“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2. 服务性消息
【答案】服务性消息是指整个新闻传播活动都带有服务的性质,是一种新闻信息方面的服务。其特点是“直接可用”,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服务性消息不同于广告性消息,服务性消息是站在读者、消费者一方,为读者和消费者着想,为他们服务的消息。必要时,它们要无情地揭露厂家、商店以及其他企业的欺诈行为,替受害者说话。美国称其为“菜篮子新闻’夕,日本叫它“实用记事(新闻)”。
3. 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现场报道是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现场报道的特征是:主客观音响的同步性和不可分割性(主述与背景); 地点的不可变性; 即时性; 直观性与描述性。其优势是:有利于发挥广播短、平、快的优势; 有利于发挥广播的音响优势,能产生很强的现场感。短处是:地域跨度较大或时间跨度大的新闻内容,不适宜采用这种方式; 现场报道受报道形式的局限,往往容易表象化。
4. 通讯结构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又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通讯没有消息较固定的“格式化”的结构,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通讯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由十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难度较大。
二、简答题
5.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案】社会通讯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①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了通讯的报道视野,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
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社会观察通讯产生之初就突破了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夕、“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而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中的时代思潮,以新鲜的信息和敏锐的视角,为新闻写作领域吹进创新之风。
(2)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在社会转型期环境大变动的背景下,一方面受众迫切地需要得到有关社会的各种信息,以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跟上时代潮流,作出自己定位的抉择; 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群也会对大量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需要有一个表达、宣泄、沟通的渠道。社会观察通讯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信息传播与服务的作用。
①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以揭露、批评报道为主,而它所揭露与批评的重点往往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这类通讯不仅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代表了民意民情。对受众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宣泄某些不满的渠道。而从全社会来看,通过这种类型的通讯进行“密集的小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排气阀”作用,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强调从社会生活中选题,强调以调查采访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成具体的新闻报道,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提升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直至把这个话题“设置”进社会议题,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这些话题一旦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就有可能得到解决了。这是一条己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行使新闻监督权的途径,即: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或焦点,再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社会一媒体一政府之间,形成良陛互动,社会问题就有可能不断得到解决。
社会观察通讯经常是通过调查性报道完成的,从选题到采访均由媒体与记者独立进行,也就是说媒体与记者在这种题材的报道中,相对能够发挥主动认识与干预社会的作用。我们注意到优秀的社会观察通讯一直在关注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注着可能引起冲突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关注着各种社会人群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为弱者说话,这几乎成为社会观察通讯的一个重要的选题特征。
6. 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客观报道又称平衡报道,是相对于新闻报道主体而言的,意味着不偏不倚,没有掺杂自己的主观因素,没有故意歪曲。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者报道新闻时只客观叙述事实,不夹带个人的感情和偏见。
客观报道的最基本要求是,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必须严格按照“客观叙述事实”的报道规范,向读者原原本本地提供最原始的事实材料。在报道过程中,只需客观地叙述事实,以免由于报道者所显露的个人的感情和倾向意见,影响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和判断。为此,报道者通常以第三人称形式报道新闻。
(2)新闻报道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提供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
“直接引语”是指直接引用别人的原文原话。在形式上,是将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用“引号”引起来,以示此话为其本人原话。要尽量少用模糊的、难以辨别和确定说话人身份以及说话的实际内容的方式去表述别人的原话。
(3)新闻报道要交代事实的出处和消息来源。
新闻报道要交代清楚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出自何处,消息来源是由谁提供的,尽量防止出现新闻报道中所提供的事实出处和消息来源含混不清、无法查证的情况。但在消息提供者要求保密时,则应承担相应责任,要在不暴露其身份的情况下披露相关事实。
(4)新闻报道要全面报道事实,要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
新闻报道要尽可能全面地报道事实,如实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同时要注意提供能够说明新闻事实的充足的证据材料,特别要注意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要坚决舍弃那些无法提供证据,难以证实的材料。对于有争议和纠纷的事件,要提供能够说明事实真相和纠纷的真实性质的事实。
(5)报道者在报道中一般不发表个人议论,不掺杂自己的意见。
报道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一般不随意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作主观的解释和议论,在叙述别人对新闻事实的观点和意见的时候,也要防止有意或无意地掺杂进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如果个人要表达对所报道事实的看法和意见,可以另写评论文章,单独刊发。
(6)新闻报道要注意将消息与言论区分开来,一般情况下评论文章应署名。
新闻报道要注意将消息与评论区分开,通常消息放在“新闻版”上,而评论则放在“言论版”上,不要相互混淆。另外,评论文章通常都署有作者个人姓名,以体现“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意见。
三、论述题
7. 请你结合所掌握的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和实践为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内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