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巧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2. 工作通讯的虚实结合

【答案】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实:是指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因为工作通讯的语言最容易公文化,所以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更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虚:是指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议论。基于指导工作的功能,它与其他题材的通讯相比,评论的色彩要重一些。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要学会和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即在叙述中带议论,在议论中带叙述; 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直接引语”议论,即用领导的、专家的、群众的见解画龙点睛地进行评论。所谓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3. 新闻素描

【答案】新闻素描又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这是新闻素描的基本特点。

4. 导语

【答案】导语是指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的使命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揭示消息的主题,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的常见写法按照所含消息要素的多少可划分为六要素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新闻写作的针对性?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1)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含义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可概括: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①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针对性不强的,那些无的放失、不知所云的稿件,发出去没人看,或者看了不解渴。没有针对性的稿件即便试图用时效性或者可读性去挽救或包装它,一般也难以奏效。因此,针对性还是读者观念的问题。新闻报道要了解读者在想什么,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要,并为读者释疑解惑,回答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②新闻写作要有针对性的第_层意思是,要求记者明确为什么而写、本篇稿件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达到什么传播目的,起到怎样的舆论导向。

新闻报道为什么而写这个问题涉及新闻媒介的引导作用,即新闻报道的观点倾向。新闻报道中没有纯客观报道,任何新闻都在“说话”。新闻媒介是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2)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两个特点

①这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它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的报业市场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一张报纸与所有读者全方位对接,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已经不可能。其原因在于读者人群,换言之,“大众”发生“裂变”。报纸定位多元化,读者分层明确,自然要求不同报纸的记者要根据本报所面对的读者群的需要,根据本报的舆论引导方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各自新闻报道领域中的针对性问题。

②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环境里,尤其像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一切都在快速的变化中,不断有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新事物出现,读者的心理也在随之变化。因此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要随时跟踪、随时调整。敏锐地追上新现象,对新问题、新趋势所进行的报道,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6. 如何认识人物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答案】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人物通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卞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2)在记者众多的个人作品集或“经验谈”中,人物通讯(包括人物特写)和采写人物通讯的经验体会所占的比例最大。

(3)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方面

①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今天,用人物通讯报道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以模范事迹和时代精神鼓舞和教育群众仍然是新闻界的重大任务。

②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舆情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思维,人物通讯的报道内容、报道理念和采写技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a. 报道对象的变化

采写对象从单纯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和弱势群体转移。

b. 报道理念的变化

即向人的回归,先进模范人物的报道理念实现从“神”到人的转变,揭露反面人物也经历了由“鬼”到人的理念转变。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显示每位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

三、论述题

7. 论述通讯和文学、评论、调查报告、回忆录、人物传记、消息等文体的区别。

【答案】通讯的特点,可从比较中清楚地显示出来。

(1)通讯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

通讯属于新闻体裁,必须遵守新闻真实的原则。通讯在情节、结构、语言等力面,虽然与文学作品相近似,但通讯与文学作品却有着质的区别。通讯只能选择典型,而不能塑造典型; 只能挖掘故事情节,而不能虚构故事情节。通讯所反映的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比较辨别和深入挖掘,把它抓出来,如实反映给读者、听众、观众,不能搞集中、典型化。文学作品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语),通讯则要实有其人,实有其事。

(2)通讯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

通讯写作不能用大量议论、推理来说明问题,而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只能在客观地叙述事实的基础上稍加引申发挥,以说明事情的意义和实质以及发展趋向等。通讯以反映为主,以情节取胜,以客观为佳,不宜搞鉴定式、动员式、号召式的力一法。通讯也不是实际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上报材料。调查报告有时也归入通讯类,但它与一般通讯仍有区别。调查报告一般不注重于展开生活的画面,调查报告中的例子,一般是概述式的,不予充分展开,它只是作为说明观点的例证,材料服从于分析和阐述问题、经验、教训等。

(3)通讯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

通讯既然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就说明是“新”字打头的。通讯要突出新近发生的事,而把过去的事作为背景材料来交代; 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写编年史。通讯要突出最新情况,‘已的主题要与当前情况、问题或任务有一定的联系,有时甚至要紧紧扣住,有一种现实的针对性。通讯不要向报告文学靠拢,而要力求快和短。

(4)通讯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相区别

最初的报纸只有消息没有通讯,后来为了满足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详尽细节、来龙去脉的要求,才发展了通讯这种形式。通讯是详细的新闻,展开了的新闻,形象化的新闻,是消息的发展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