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角色? 群体中的角色表现有哪几种?
【答案】角色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1)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及对群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 等等。研究表明,这些角色表现对群体绩效带来消极作用,造成绩效下降。
(2)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的表现有:
①建议者。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②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人;
③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④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3)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的表现有:
①鼓励者。指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人;
②协调者。指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③折中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④监督者。指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每一个群体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始终维持自己的整体。而成员的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作用正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的。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问有正比关系。
2. 什么是冒险转移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冒险转移”现象是指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的现象。冒险转移现象的发现令人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浓厚的兴趣,要进一步探讨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主要有下述五种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
每一种包含风险的决策都与一定的责任相联系。风险越大,失败的概率越高,决策者肩负的责任也越大。责仟往往引起决策人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不敢贸然采取有较高风险的决策。而群体之所以采取有更大风险的决策,是因为对决策后果的责任可由群体全体人员分摊,万一决策失败,追究责任时不致独承其咎,这样就减轻了个人的心理负担。
(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
在群体中总会有领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在群体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与胆略,往往会采取冒险水平较高的大胆决策。同时,由于对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决策中有较大发言权,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证明他们采取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因而他们的决策会被群体所接受,变成群体的决策。
(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在许多群体内,提出有根据的冒险决策会得到好评。因此,群体中的个人提出自己的决策意见时,往往要与别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如果个人的意见在冒险水平上低于群体其他成员的平均水平,则会感到不安,担心群体可能对他有不良的印象。基于这种考虑,个人在参加群体决策时提出意见的冒险水平往往要高于单独作决策时的冒险水平。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比较可能产生冒险转移现象。
(4)效用改变的假设
这种假设是用效用理论的术语来解释群体决策的胃险转移现象。从这种假设来看,在群体中通过讨论彼此交换意见,会影响到个人选择方案效用的改变。同时,彼此相互影响也会改变冒险的效用,发生趋同现象。但这种假设并不能全面解释冒险转移现象,不能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向增加冒险的方向转移而不是向保守方向转移的原因。
(5)“文化放大,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若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崇尚冒险,则这种价值观会被“放大”,从而扩散与反映到该文化中的群体决策中来。
综上所述,五种假设虽然都试图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但各自都不能解释全部实验材料。由此看来,很可能这种现象相当复杂,其发生受多种因素所制约,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可能不同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因此,这五种假设中的每一种都有一定意义,但不能以偏概全,而应相互补充。
二、简答题
3. 激励机制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激励,是指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机制的实质
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束对激变量是指对个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引起个体动机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刺激及作为奖惩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手段。
②机体变量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个体反应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自我角色概念(即个人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责任、工作日标及努力方向的综合概念)的认识程度等。
③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④需要和动机都属于机体变量,外界目标属于刺激变量,行为属于反应变量。用公式表示为:Mn=m(Bn-1,Go )Bn=f(P ,Mn )式中:
B 表示反应变量; P 表示机体变量; M 表示刺激变量; Go 表示组织目标; f 表示卢因的行为函数; m 表示激励机制:n=1, 2, 3, …
这一公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组织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一产生绩效一有效激励一努力工作一……”的正反馈机制。
4. 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是指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建议具体如下:
(1)建立政策
管理者必须使其对于变革、创新和持续进步的信奉明确化,即通过战略设计、政策制定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使组织成员了解共同的愿景。
(2)要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某些传统的组织结构会对学习型组织造成一定的妨碍。通过使结构扁平化,取消或者合并部门,以及增加矩阵小组等方法,可以强化人们彼此依赖的关系,并有助于减少他们之间的界限。
(3)重新塑造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以创新、公开和成长的组织文化为特征。组织文化的氛围应该通过其战略和行动来创造,管理者不仅应晓谕组织成员这些道理,而且必须以行动证明创新乃至冒险却不怕犯错误是组织所期望的品质和行为,要鼓励各种形式的功能性冲突。这样,才能使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使组织具有持续的适应和变革能力。
5. 组织道德如何影响组织公共关系?
【答案】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或职能。组织道德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影响组织的公共关系:
(1)组织道德是组织公共关系的灵魂,有助于组织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创造人和的环境,增强公众对组织的美誉度;
(2)组织道德可以调节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
(3)调节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影响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