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先秦否定副词

关键词:不,弗,语法,语义,语用

  摘要

过去对否定副词的研究取得成果最多的是对其起源和用法的研究,而对其演变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尤其对一些否定副词在历史上的消长交替情况研究得还不够。比如上古汉语否定副词共有十七个,它们在用法上存在着相互交叉的情况,但到了中古乃至现代,否定副词数量却大大减少,其中"弗" 、"毋" 等早已消失不见,而"不" 、"未"等直至现代仍非常活跃,原因何在?为此,我选择其中关系较密切的"不"与"弗"为切入点,并将研究时间定在"先秦" ,以甲骨文、金文及先秦时期的五部传世文献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不"与"弗"的历时分析来探出一些否定副词用法上分合的脉络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发展变化。 本文在对"不"、"弗"进行比较时采用语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三个平面的理论在动词的研究上曾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否定副词的研究却是一个新课题。现代人们对三个平面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此方面做出尝试,希望能为否定副词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语法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其中涉及三个问题:关于二者修饰的及物动词是否带宾语的问题;关于"不"、"弗"句代词宾语是否能前置的问题;关于"不"、"弗"同各种谓语、各种词类结合能力的问题。 第二部分、从语义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从理论和语言实际两方面阐述了 "弗"与"不"的语义关系;同时还对"不"的其他语义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从语用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不"与"弗"句中的主语在不 同时期所包含的内容及其身份、地位有何特点;分析"不"与"弗"在表现意义上有何差别。 第四部分、对"不"、"弗"分流与融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寻找上古汉语否定 副词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及由此给汉语带来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做结论如下: 1.从语法方面看:甲骨文、金文时期,否定副词"不"、"弗"在用法上处于一种混用状态;先秦传世文献时期,在早期如《尚书》时,"不"、"弗"依然承袭甲骨文时的诸多特点,尤其表现在有大量带宾语的"弗"句存在,这与先秦其他传世文献的情况截然不同。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不"的活动性越来越强,"弗"的功能却越发单一,二者在用法上日趋分离;汉代以后,"不"、"弗"又一次合流,只是与其说是二者的合流,不如说是"弗" 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条件。 2.从语义方面看:传统观点认为,"弗=不+之",这个结论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语言实际看都不成立。结合语法形式来看,"弗"在语义上应相当于"不"。 但"不"还有其他的语义,可表劝阻、禁止,有"不必"之意;可用于判断否定,等同于"非";可表对"已然"的否定,等同于"未"。 3.从语用方面看:"不"、"弗"对主语的选择在甲、金文时期并不明显,先秦传世文献时期渐出现分野;"不"、"弗" 除了表否定之外,还可表强调,有三种表达方式。 4.从词源上看"不"与"弗"应属同源词,其中"不"是源词,"弗" 是 滋生词。经过不断的分流与融合之后,语法功能单一的"弗"在南北朝以后渐渐消亡,而"不"却成为现代一个承载量最大的否定副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