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现实数学教学的方法及规律初探

关键词:现实数学,数学建模, 亲历性原则,近体原则

  摘要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数学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与实践的关系。也就是说,新的数学课改已经改变过去的数学精英教育,转而注重学生掌握现实数学,注重形成学生各自的数学现实。事实上,现实数学观也已经成为当前普遍认同的对数学的一种认识。 总之,就数学课程的实现来说,追求数学的现实性已成为必然。新的课程理念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而数学教师的不同的数学观又必然影响到教师的不同的数学教学活动;同时,教师的数学观又是影响学生数学观的重要因素,教师不同的数学观会营造出不同的学习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数学教师具备新的数学理念。在此,把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新的理念称之为基于问题解决的现实数学观,也就是要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动态的、由现实问题推动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学科。当前教师都强调数学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有的教师更注重数学的运算与逻辑结构,对日常生活中诸如估算、数学观察等与数学息息相关的现实数学例题并不重视。我们必须转变这种陈旧的数学观,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现实。同时,对于现实的关注应以问题解决为基点。问题解决是现代学习理论中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人们广泛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问题解决者,能用数学知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所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为此,我认为在中学数学中,现实数学教学无疑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正确的方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运用"近体原则"等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改变数学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现实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原则。2.通过现实数学的案例培养建模意识。3.通过现实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意识。4.总结出一种现实数学的教学模式。 另外,在本文中,也通过几个现实数学教学的实例,总结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先根据教师意识先行原则,在课前教师尽可能发掘与现实有联系的例题,教学时可以根据:"实践--分析--建模-推广"的模式来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答数学问题,来说明现实问题,再把结论加以推广。进行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的规律进行:1、教师先行,学生主体 2、联系实际,例题近体 3、交流互动,课后亲历 问题与不足:现实数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何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让每节课都有与现实相关的例题,而不再是空泛的没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也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