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含政治学研究所)814社会保障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作用与机制。
【答案】(1)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并直接促进公共部门的责任:
①公民的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需求与偏好,使行政部门的政策与行为能与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的需求相契合,回应公民的需求。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力;
②公民参与使公共管理者知晓公民对公共组织绩效的评估意见;
③参与也向公民提供了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公民做出判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④参与促使政府的改善,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也增强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
(2)在各国实践中,公民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促进政府责任方面,现存的主要机制包括: ①公开听证。在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政策、规划和决策上,举行公开听证,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相当利益群体的意见,以保证政策、规划、决策更符合民意,更符合公众的利益。
②民意调查。民意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期待,对政府政策的评价,对政府行为和绩效的评估,这是构成政府责任的基础。因此,进行民意调查是促进政府责任的基础工作。民意调查虽然十分重要,但并不能替代公共管理者的理性判断。
③咨询委员会。在许多国家,如美国,联邦政府设立各种各样咨询委员会。吸收外界人员参加咨询委员会,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加强公民与政府的联系,改善行政机关和外界的关系; 可以扩大行政机关做出合理决定的范围; 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知识,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④利益群体。任何社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利益集团,作为非方组织它是体现个人与国家之间媒介功能的基本途径。虽然利益集团并不一定完全代表公共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使成员的愿望转变为政治需要; 同时亦可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在西方国家,没有利益集团的协助,政府的许多业务很难进行。但另一方面,利益集团的观点往往是狭隘的,甚至是自私的,因而常常牺牲公共的利益。
2. 简述矫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策略有哪些?
【答案】矫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策略有:
(1)市场的自由化、促进化和活泼化
①市场的自山化。指政府对已经存在的市场管制予以解除,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使其充分竞争,让市场的供需法则能够充分运作。市场自由化的方式有解除管制、民营化和合法化。
②市场的促进化。指原本的市场机制不存在或者失灵,即没有价格机制能够促进有效的交易,政府提供价格措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促进化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机制分配既有的财货,建立既有财货的财产权; 二是创造可以市场化的财货。
③市场的活泼化。指对财货的重新分配。原有的市场虽有供需双方,但市场机制运作不佳,政府因此采取措施激发市场的功能。
(2)诱因机制与政策
①供给面的赋税手段。指对于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征收产出税,如根据排污量征收排放费:对于进口货物征收关税。
②需求面的赋税手段。指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财货课以货物税或消费税,如对酒、烟的征税; 对公共财使用者征收使用费,如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等。
③供给面的补助手段。指对于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给予相对的配合补助款; 此外减免赋税也是一种手段。
④需求面的补助。如发放代金券,让消费者到市场购买特定的财货或服务。
(3)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利用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期符合政府的要求。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产品的数量、价格均由市场机制来确定,当政府采取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措施时,政府便是通过“有形的手”来影响市场的利益分配。政府管制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财的正常运作,防止外部成本的产生,消除信息不对称,维护平衡与防止偏差行为。
(4)非市场的供给机制与政策
①非市场的供给机制与政策的情形
a. 民间不能办理的事,政府提供(如军事、外交);
b. 不宜由民间办理的事情,由政府提供(如公用工业);
c. 民间不愿办理的事,由政府提供(如社会救济、义务教育);
d. 不应由民间办理的事,由政府提供(如税收、制币等)。
②政府以非市场供给的方式
a. 政府直接供给。指由政府部门直接生产及分配公共产品。
b. 政府间接供给。指由政府设定独立的机构来负责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或者通过外包的方式提供服务。
(5)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机制与政策
①社会保险的目的在于保障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生活安定,使其在遇到事故、收入中断或收入减少时,不但可以获得补偿,而且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制度。凡按法令规定应投保的国民一律参加,并无选择余地,就是讲,保险的对象为社会大多数人。
②社会救助以老弱残障孤苦无依无靠者为主要对象,传统上,社会救助以私人、慈善机构和
地方政府为主,如今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功能。社会救助范围包括生活救济、医疗补助、急难救助、灾害救助以及对无家可归的人的救助等。
3. 你是如何理解公共利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的?
【答案】(1)一般来讲,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既存在着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也存在着完全自愿性分享,以及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并存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
而公共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国家目的之一的国家作用和活动。国家目的,具体而言是指公共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2)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中的核心目标。具体而言,公共利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行动的出发点。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议题便在于保证政府及其管理者能够代表并回应公共利益,这也是民主政治存在的价值。
②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公平正义理念指引下的公共性,就是要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③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现代政府应当是责任政府。政府有责任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政府的责任范围,也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
④公共利益的边界是约束政府利益扩张的保障。可将公共利益的内涵定义在国防、外交、法律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范围内,而把国家重点扶持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公共利益是政府在公权限制私权过程中的行为边界,也是公民接受限制的行为边界。
4. 渐进模型有何特点?
【答案】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的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或抽象化的代表,在研究公共政策时我们通
常会建立一些抽象的模型,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
渐进模型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分析问题、明确目标、提出方
,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案、优化选择等)
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也就是“积小变为大变”的过程。
渐进模型的特点主要包括: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