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含政治学研究所)812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弹性化组织设计有多种形式,试分析不同形式的弹性化组织的特性。
【答案】弹性化组织设计是指一种强调灵活性和权变的组织设计,有多种设计形式。典型的弹性化组织包括委员会制、自我包含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跨越功能的团体及网络组织等。不同形式的弹性化组织的特性具体分析如下: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一种有别于首长制的组织结构,其决策是由一群具有相关经验与背景的人所共同决定并各自行使其不同的职能。委员会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水久的,需根据所承担的任务来确定。委员会制的特性是:
①可容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集思广益,可以避免一个人决策的偏执或失误;
②彼此可以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不易营私舞弊;
③大家分工又合作,可减轻工作负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④不受上级长官的过分干涉,有较多的自主和自由,符合民主精神。
(2)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
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是指于正式的层级之外,专门成立的为达成某种特别任务或目标的分支部门,这类部门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与专才,且不受正式层级的约束。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的特性是:
①可简化单位问的协调整合问题;
②于庞大的组织中仍能维持控制;
③有利于明确区划不同的产品、地区与服务对象;
④有利于上层控制系统的绩效监督;
⑤目标明确,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员工的激励;
⑥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将决策权下放至问题的领域,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3)分离的结构
分离的结构是从现有的层级分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单位,并由总部来进行协调与控制,每一个分离的部门皆有决策的权力与自主的专业能力,并由部门管理者全权负责该部门的财务、人事等事项。总部亦可视需要而给予适时的支援。分离的部门通常是依据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而成立,
且内部的结构较为庞大。分离的结构的特性有:
①部门管理者拥有完整的权力和责仟,可避免传统官僚权责不清的现象;
②分离的部门能够兔除上级运作细节的监督,可专注于长远的重要的问题;
③自主性与自我包含的特性有助于训练通才管理者
; ④分离的部门由于自主性高,有自我承担风险的能力,即使绩效不佳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组织。
(4)矩阵式组织
矩阵式组织又称“专案组织”,是指为达成某种特殊的工作而进行的团队组合,也就是为解决某种特殊问题所建立的团队或工作小组。其特性是:矩阵式组织打破了传统层级节制组织所坚持的命令一致原则,组织成员必须同时听从原来功能性部门管理者与专案管理者的指挥。
(5)跨越功能的团队
团队内的事务主要由团队成员自己沟通协调,并没有正式的权威来统辖。跨越功能的团队其生命周期较短,当任务完成后,团队便解散,其成员则因新任务或新计划与其他专家组成新的团队,团队的成员可以随着任务的变化或需求而变动。
(6)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乃是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其通常拥有一个核心组织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与活动,一反过去组织完全包办所有事务所必须具有的功能。网络组织的核心可视需要而与任何其他组织产生联结或中断关系,因此,网络组织是一种几乎没有界限的组织形态。
2. 分析“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答案】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表现为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力。公民的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需求与偏好,使行政部门的政策与行为能与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的需求相契合,回应公民的需求。
(2)了解公民意见。公民参与使公共管理者知晓公民对公共组织绩效的评估意见。
(3)向公民提供公共管理信息。公民参与也向公民提供了信息,这些信息有助十公民做出判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4)改善政府形象。公民参与促使政府的改善,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同时也增强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
3. 中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议程是什么?
【答案】(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代表着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民主行政典范并不反对效率行政典范的理念与做法。民主行政包含的内容有: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并使民主哲学能渗入其行政机制之中,政府是经人民的共识建立的,政府是手段,而人民是目的,“将人民放在事物的中央”,是民主行政的基
本出发点;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须超越特殊之利益集团;
③政府不仅要重视行政资源有效运用,亦应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实现社会正义;
④它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社会公民的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的,而非你输我赢的取向;
⑥政府扮演成长、创造、转变、整合的角色,而非慈祥的父母或训诫式家长的角色; ⑦鼓励多元和创新而非无差别的一致和顺从等。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在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
b. 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模式忽视了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使政府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话难,也导致官僚主义和人民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心的下降。
②转变的内容
a. 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b. 以成本一一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C. 由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d. 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e. 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
f. 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①转变的原因
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的政府管制模式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死乱循环; 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 普遍的搭便车和效率低下; 导致官僚主义、寻租和政治腐败; 政府膨胀。
②转变的内容
a. 政府在生产和产品的分配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削弱,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仅是一个例外而并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的干预才是合情合理;
b. 必须停止对民营经济的活动限制和直接控制,相反应大力促使其发展;
c. 政府不要过分地深入介入金融部门,应促使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否则极易引发市场风险; d. 政府应致力于提供法律和体制上的环境。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现代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与多元性的环境;
b. 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c. 社会行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政府的不可治理性的可能性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