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极大地冲击着积淀在国人思想深处的传统道德观念,以致出现了"金钱至上"、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人与人完全是金钱关系等畸形现象,为此人们普遍呼唤传统道德文明中的忠诚守信、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等美德的回归。以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观念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历来人们多着眼于《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和关羽崇拜的演变流程的研究,很少有系统考察和分析关羽的忠义观念的,研究《水浒传》宋江忠义观念的虽然不少,但多是单独探讨《水浒传》的忠义观念或单独研究宋江忠义形象的,很少有人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进行系统比较一番的。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和《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考察,从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忠义"思想观念出发,经过对忠义的追根溯源以及关羽、宋江"忠义"化身的仔细分析和辩证认识,从而窥见它们反映的忠义观念:主要是宣扬或向往对君对国的忠和对友对民的义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传统道德理想与人们审美理想的统一。"义贯千古"的关羽和"忠义完人"宋江都是作者极力歌颂、赞美的艺术典型。但是,关羽的忠义比较简单,他主要是尽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所以关羽的忠义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醉人民,使他效忠于统治者。而下层群众看重的则是关、张、刘三人"誓同生死,祸福共之"的义气,表现了人们要求摆脱世俗生活中"重利轻义"的偏见而追求真情实谊的美好愿望。所以,当关羽的忠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而宋江的忠义则比较复杂,对国对君的"忠"和对民对友的"义"可以说集于一身。对民对友宋江可以说够义气,既见义勇为,又仗义疏财;对国对君可以说已达到愚忠愚孝的地步,在义军全面获胜后却再三乞求招安。只可惜,虽然宋江很想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让兄弟们有个"好"的归宿,可是却不能超越历史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忠君的思想观念让他的兄弟们亡了十之八九,最后自己还"恐坏了忠义水浒名,便约李逵同一死",可谓舍生而取了义,杀身而成了仁,愚忠愚孝,可悲可叹。 总之,他们的忠义观念,毕竟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封建伦理观念的产物,我们不能把这种历史的局限性归咎于某个艺术典型或其创作者本人,而应该以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去看待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及创作主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