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2. 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案】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
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据。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为动力; 比较文学在1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文学体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3. 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案】(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
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4. 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5. 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案】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1)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在不同文化中的文类划分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又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
(3)近、现代中西方文类概念,己经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畴。其最大的变化是,文类划分标准越来越体现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融渗透特点,文学体裁形式的整体划分原则日益趋于开放。
6.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