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对话”?
【答案】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是与对峙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话语形式和理论概念,它构成了替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各种文化中心主义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 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答案】(1)接受中的误读现象
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不同民族、文化及时代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山于时代局限及接受者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文学的需要,误读不止有无意的误读也存在有意的误读。
(2)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①普希金在中国被接受的第一次误读是小说家的误读
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翻译界根据中国文学状况及现实思想需要,对普希金作品选择性译介造成的无意的误读结果。
②中国接受者对普希金第二重误读是革命诗人的误读
评论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问里把普希金着重掐述为革命诗人,这是中国读者在有革命倾向性评论的误导下的误读。这是一次有意的误读。
3.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
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异域文学的真谛。
②对话这个逻辑基点,不但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既有特色得以彰显,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凸现,而且在面对当代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时,对话也为比较文学自身提供新的生长点,为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4.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5. 请结合比较诗学之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答案】(1)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同”
①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
②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
③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④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
⑤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2)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别异”
①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
②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摹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
6.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二、论述题
7.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 请以伯恩海默报告为例,思考比较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提出的挑战,对未来的学科发展作出恰当的定位。
【答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大有要取代经典文学研究之势,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冲突与交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直接凸现了这一冲突的,是90年代美国比较文学界围绕1993年伯恩海默报告《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展开的争沦。由于这次争论涉及到对比较文学的学科专业标准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所以也引起了国际和中国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关系的关注和讨论。
(1)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①文化研究是文学的一种历史构建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如对文学文本的社会生产语境和市场流通机制的研究。
②文学研究亦是文化的一种历史的建构
从与其他话语的关系中研究文学,可以弥补传统文学研究的盲点,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文化研究注重当代活跃多变的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此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
③比较文学者也小应完全抹杀传统的文学经典的价值
比较文学对文化研究的借鉴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放弃一部分的文学研究自主性,但这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