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方向卷之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操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2.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

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即注重事实联系。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

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2)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都必然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

4.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案】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1)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就是这一方向下研究的典范。这篇文章把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绘画融汇为一体,丝毫没有在两门学科中寻找表面类似的硬性拼凑感。这篇文章的研究视域既跨越了学科,又跨越了民族、语言与文化。

(2)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与文学作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都与文学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是有着独立性和体系性的学科。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文学才可以与之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3)跨学科研究的对象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如果我们把“文学与化学”、“文学与市场营销学”、“文学与病理学”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显得因两种学科关系过远缺憾内在的意义链而牵强附会。

5.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6.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 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

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冉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若、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论述题

7. 试述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答案】(1)译介学

国外汉学家在直译与意译之外,还创造了对译法、押头韵、弹跳格、拆字法、并置法等等多种方法。而在实践之余,他们又喜欢叙说译事的甘苦,翻译的创见和成说,这又为学术界提供了某种理论总结。所以,无论是具体实践还是理论探索,国外汉学均给中籍外译以启发。

(2)鉴赏与评价国外学者的文艺观、价值观以及趣味好尚,与我们不尽相同,甚至相去很远,这就决定了国外学术的独特性与歧异性。

①表现在选择研究对象方面(在此也包含着鉴赏与评价眼光)。有时,我们会看到我弃人取、我轻人重的现象,如关于寒山诗、房中术的研究。

②表现在实际的鉴赏与评价方面。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美学与社会价值所做出的阐述、剖析和褒贬,与中国学者的评价和鉴赏很不相同,很多是在国内论坛上所不曾见过的。

(3)影响研究

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外播的史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时有专题研究著作问世。他们的考证、辨析,还常常被文化交流史家所引用。日、韩汉学家的影响研究成绩比较突出,而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