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译介学?
【答案】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2.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3. 请简述“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答案】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大致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这种思想资源历经全球范围的“理论旅行”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学术研究。从50年代末期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倡导算起,文化研究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
(1)英国的文化研究是从一个特定的流派,即伯明翰学派成长而来。伯明翰学派是英国学界的左派,他们希望寻找一种新的革命的可能性,就把注意力放到了社群文化和工人青少年的亚文化及各种流行文化中,这是知识界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大众文化,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纳入到研究视野里。
(2)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对于大众文化的正本清源和理论建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中心的建立为文化研究在英国学术体制内部找到一个立足点,自此以后,文化研究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80年代,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传到美国后研究范围被扩大和丰富,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惊人的影响力。英国的文化研究者主要是“新左派”,他们对阶级、流行文化、亚文化等问题感兴趣,而美国的文化研究者则左右两派兼容并蓄,其研究没有那么突出的政治批判倾向,他们借助于女性主义批评、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发展出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电影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社会学等研究类型,使其成为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
(4)后来文化研究经过澳洲,再经由台湾、香港传人中国内地,中国过去没有这个意义上的
文化研究,只有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的文化批评,但文化研究的内容显然要广泛得多。
4.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5.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6.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
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二、论述题
7.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 请以伯恩海默报告为例,思考比较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提出的挑战,对未来的学科发展作出恰当的定位。
【答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大有要取代经典文学研究之势,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冲突与交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直接凸现了这一冲突的,是90年代美国比较文学界围绕1993年伯恩海默报告《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展开的争沦。由于这次争论涉及到对比较文学的学科专业标准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所以也引起了国际和中国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关系的关注和讨论。
(1)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①文化研究是文学的一种历史构建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如对文学文本的社会生产语境和市场流通机制的研究。
②文学研究亦是文化的一种历史的建构
从与其他话语的关系中研究文学,可以弥补传统文学研究的盲点,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文化研究注重当代活跃多变的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此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
③比较文学者也小应完全抹杀传统的文学经典的价值
比较文学对文化研究的借鉴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放弃一部分的文学研究自主性,但这种放弃应该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
④文化研究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也可以启发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虽然以文学研究为己任,但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借用文化研究中经受了诸多考验的比较研究方法,这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跨学科特征并不矛盾。
⑤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也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领域不会被文化研究完全吞并。对于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米歇尔·里法泰尔在其论文《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互补性》中的提法也许是较为中肯实际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互补性恰恰在十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研究任务,由于文学不能简化为文化命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