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

【答案】(1)80年代以来,围绕比较文学和各种新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论争

①在文化研究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②有人看到比较文学已经被文化研究“淹没”,担心比较文学又一次面临“危机”。佛克马教授1982年的论文《比较文学和新范式》极富挑战性,他指明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佛马克试图在维护韦勒克等学者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为比较文学扩大领域、引进新方法、新理论提供空间。

③与佛克马相反,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乌尔利希·韦斯坦因等也分别在8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谨慎对待新理论的态度,认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2)进入“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应向何处的争论更激烈

①1992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讨论学科发展现状,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报告,题目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②虽然比较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老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向哪里去?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也就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和焦虑意识。如今,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而且很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焦虑仍然没有彻底解除。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不断探求的精神使比较文学获得了勃勃生机,并始终保持在人文学科的前沿。让我们期待所有比较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和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的学者、学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较文学的美好未来。

2. 20世纪90年代译介学理论取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即哲学上的怀疑论。

(2)有强烈的文化和政治取向,将翻译看作文化政治实践和引发社会变革的文化策略。

(3)以“跨学科为比较视域”,比如“历史研究”、“分层系统理论”、“文化史研究”、大陆哲学传统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等纷纷与译介学交往和对话,在典型的比较视域中推进译介学的理论发展,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代译介学的学科特性和内涵。

3.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4. 什么是译介学?

【答案】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5. 20世纪译介学的发展主要围绕哪些概念进行? 其学科内涵是什么?

【答案】(1)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的概念

①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文化建构”这个概念将翻译视作创造力量,借此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服务于各种文化及社会功能,从而建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本身。

②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问题,主要争论在“理论上不可译”而“实际可译”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进行。

③60至70年代,“等值”成为核心概念,其理论出发点是承认语言与文化中存在“共核成分”,因而尤为关注译文分析工具及其评价标准问题。

④80年代,译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兴趣是跨文化交际问题,尤为关注“译本的相对自主性”这个核心概念。

⑤90年代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翻新,方法林立,学术范式开始文化转型。此前几十年内相继交替出现的各种概念开始交汇整合,“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为译介学研究注入理论内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概念的学科内涵

①译文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该译本是否可以身临其境,与译本读者“心心相印”。

②译介学也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③翻译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6. 译介学之交往属性具有哪三种作用? 哪三个特点?

【答案】(1)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作用

①从事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的主体间可以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②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渐次形成。

③可以交互影响和自由流动的方式保证“薪火相传”,文脉流播,促进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

(2)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特点

①交往实践取决于交往理性;

②译介学交往实践有赖于范式建构;

③交往属性决定交往功能。

二、论述题

7. 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答案】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1)对发展中(或弱势)国家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代名词

全球化是从外部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WTO 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制度(以美国民主制为其标志)的扩张与征服。所以在他们眼中,全球化是“西方”现象的代表,与殖民主义、“新世界秩序”有千丝万缕的瓜葛,而文化全球化更显得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蚕食策略,从而引起文化民族主义者呼吁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抵制文化全球化。

(2)狭隘的文化保护主义不利于重新定位本土的文化身份

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空前频密的全球化时代,旧的身份逻辑被终结了,任何固定不变、静止绝对的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不可想象的,无法以新的参照系返观自己。按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持均需要他种文化的存在,“自我”身份的构建离不开“他者”,同时“他者”有助于对“自我”的重新阐释和理解。尤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需要突破国别和本土文化疆界的束缚,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切忌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认知模式,如我——他、主——仆、中心——边缘、我们——他们、殖民者——被殖民者、男性——女性等等。

(3)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总之,我们不能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传统文化中的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