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4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雇佣劳动制度

【答案】雇佣劳动制度是指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必须能够有权支配它。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因而劳动者只能把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否则就无法维持生活。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便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资本主义之前的各种生产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决定的。但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这一历史局限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3.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答案】(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2)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4. 平均利润

【答案】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预付资本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X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小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部门间的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平均利润只是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转移而形成的大致的平均数,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平均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5. 生产资料

【答案】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卞要标志。生产资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成为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小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生产资料不再表现为生产资本,而成为生产基金的物质形式。

6.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原理

【答案】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原理是指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不能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而孤立地进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制约。同时消费资料生产不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它还能够积极地主动地促进和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原因是: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最先决的条件,如果没有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提供日益增多的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同时,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是为消费资料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以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为市场,如果消费资料生产没有发展,增长的生产资料归根到底就会没有销路,生产资料生产也就难以发展。

7. 南南合作

【答案】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由于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南端,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四种:(1)组建经济联盟或共同体。这是一种高级合作方式,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涉及生产、

流通、金融及宏观经济政策。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2)建立共同的贸易机构和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共同金融合作机构。(3)各种专项合作。主要是跨地区的联合经营,某种产品的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进行某一重点项目或重点工程的合作。(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为了协调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政策,这些国家之间通过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交流信息,寻找共同的战略出发点并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南北对话中用一个声音说话,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8. 水平分工

【答案】水平分工是指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工业制成品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二、简答题

9. 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怎样提高的?

【答案】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本各种形态的国际水平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商品资本国际化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资本的形态是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到商品资本依次变化的。在剩余价值得到实现后,它又重新回复到已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形态。但在资本国际化的过程中,各种资本形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却并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最早表现出资本国际化趋向的是商品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需要不断扩大市场,这就促使资本家奔波于世界各国,以大力在国外市场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实现资本的增殖。世界市场因之逐步形成。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因之以大量的商品输出为其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

(2)货币资本国际化

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所出现的大量过剩资本开始涌向国外,到世界各地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这时,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已不再仅仅是为了与商品资本的国际化相适应,而是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且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商品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3)生产资本国际化